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85)

  四 宋元易代之际的士人雅集

  蒙元入主中国,不仅是改朝换代,更是由夏变夷所带来统治体制的极大变革。这一转变对于在两宋既有体制及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士人而言,有着巨大的冲击,需要在心态上有所调整。不过,蒙元政权的文禁不严,其统治政策颇具包容性,因此,随着局势的缓和,旧朝遗士逐渐由敌视而接纳新政权。这些旧朝士人在新政权下的遭遇及其转变,可从彼此聚会时的心情中显露出来。

  蒙古征服金宋之后,旧王朝的士人各以不同的态度面对新政权的统治。在北方,元初重要学者兼官员王恽(1227~1304)所记载的北方士人雅集即具代表性。至元十一年(1274)蒙古亡宋之前,王恽曾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当年三月上巳日,王恽与平阳府同知张明卿、治中忽德辉、前平阳府判官张傃(字行甫,北燕人)在平阳(今山西临汾)晋源乡兰庄刁氏的醒心亭禊饮并赋诗。[44]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王恽暂回卫州汲县家居,也于三月上巳日,约二三知友燕集于当地林氏花圃,重修永和兰亭故事,“所有事宜,略具真率。旧例各人备酒一壶,花一握,楮币若干,细柳圈一,春服以色衣为上,其余所需,尽约圃主供具。秉简续咏,辨追洧水欢游;禊饮赋诗,修复兰亭故事”。[45]这两次参加雅集的人数不多。第一次恰在忽必烈发动大规模南征的前夕,在山水清音、野卉留香的兰庄,虽得“暂脱帕车三日妇,怯怜时序百年心”,但心情未见快慰。第二次则在忽必烈灭亡南宋后,王恽自燕返乡之际,与同乡知己于上巳日相聚。两次聚会方式像一般士人真率之集,但追寻兰亭禊饮,显示兰亭为此时北方士人雅集的通称。

  蒙古征服南宋后,北方士人官员也曾参加江南雅集。兹以魏初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杭州参加以兰亭为名的雅集为例。魏初(1232~1292)出生于北方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任职江南行御史台。至元二十三年他与南台御史马煦(字德昌,1244~1316)同巡历至杭州,与杭州士人一起到钱塘门外陈氏山庄的此君亭。“亭在万竹中,轩户足清,杯盘足古。酒数行,谈议蜂起,笑谑间作,觞猛于阵,诗严于律,熏陶浃洽,其气象有大不凡者。明日诸公咸有乐府,以歌咏其事。又令子昂赵君图之,且嘱余序所以意。”[46]从魏初的序文中可以看到蒙元官员与当地士大夫的聚会场面是热闹欢乐的。此次聚会未必是上巳日,但取法晋唐兰亭或竹林七贤、洛下九老会以“托物兴怀,自得天地之妙”的用意十分清楚;而时年三十三岁、已展露诗画才艺的赵孟頫(1254~1322),受命以图像记录这次集会,更通过此次雅集见证北方士人面对新政权的心情。

  相对于北方士人,江南士人对新旧政权递嬗的冲击感受颇深,而其则需要时间来抚平。蒙元征服江南,不仅改变了士人的政治地位,且使其生存于相对险恶的环境中。虽然基层的官员与士人所受冲击较小,其社会关系与地位相对稳定,但面对新环境的急骤变化与挑战,他们同样借与友人聚会,宣泄、抒发忧闷的心情。

  士人处于政权交替的处境与遭遇,可由四明人戴表元(1244~1310)所撰二篇比附、对照兰亭的聚会之序文得知。戴表元是四明奉化人,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曾受业于王应麟(1223~1296)、舒岳祥(1217~1301),并与降元的袁洪(1245~1298)友善。他是著名元代四明士人袁桷(1266~1327)的老师。宋恭帝(1271~1323)德祐二年(1276),元兵进逼宁海、奉化,曾任建康府教授的戴表元早在前一年(1275)归乡。为避兵乱,他与舒岳祥等人辗转流徙,生活困顿,对兵乱导致的离乱感慨至深。这种遗民心情使他对陶渊明的诗文有更深的理解。[47]等到局势稳定,戴表元返回四明。此时的文士多借诗会抒发对易代的感伤与故国之思,像陈著(1214~1297)即于至元十四年(1277)丁丑九月九日借赏菊之名,组织以诗抒发对时局变迁感怀的诗会。[48]

  至元二十三年(1286),久居家乡,馆于袁洪家,教授袁桷的戴表元,以四十三岁之年来到杭州,与由外地游寓士人,如山阴徐天祐(1262进士)、会稽王沂孙、台州陈芳、番禺洪师中及受杨大受之邀而移居杭州的周密(1232~1298)等,与杭州士人群体有密切往来。周密于当年三月五日,约集杭州及游寓士人共十四人至杨大受所营建的流觞曲水游赏,修兰亭故事。当天适逢大雨,六人缺席,遂移至临池的堂背宴集,共同观赏周密所收藏珍贵古器物。他们以抚琴观书、吟歌饮酒为乐,“各不知人世之有盛衰今古,而穷达壮老之历乎其身也”,并感慨“晋之既迁,名士大夫侨居而露宿,愁苦而嗟咨,有愿为盛时故都之氓不可得矣。故且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而何择于禊之有?”既以古况今,致“壮者茫然以思,长者愀然以悲。向之叹者欲幡然以辞。既而曰:‘事适有所寄也。今日之事,知饮酒而已,非叹所也。’”周密责各人赋古体诗,编成《杨氏池堂宴集诗》,请戴表元撰序。[49]从戴表元序文,可以看到易代之初,江南士人对时局的变易仍不能适应,借由诗文抒发他们内心的悲怆,吐露遗民情怀。

  至元甲午(1294),戴表元到会稽,参加官方色彩浓厚的兰亭会。在他所撰《游兰亭诗序》中,述及至元三十一年部使者王公与继任者狄公曾分别修建右军祠塾及右军肖像,于三月三日由王氏子孙祭拜外,更行永和修禊故事,并由书塾诸生诵永和诸贤兰亭诗。旁观者“缝衣峨冠,弥巷满谷。山翁野叟,奔走出睹”,与会者“音容谐同,情礼清鬯,凡在饮者无不欢惬”,戴表元赞叹“美哉游乎!自吾具耳目以来所未始睹识也”。时人虽比于永和诸贤,但戴表元认为“人苦不自知,当永和诸贤,徘徊几席间,取快一时,岂暇豫期后世。事若然者,徒败人意耳”。遂取右军诗为韵,每人探一韵成若干篇,由表元为序。[50]从序文的内容看来,当时官府似颇重视兰亭会,士人也想借修禊故事,进一步自比、思索永和诸贤的想法与态度。此时宋亡已十五年,士人多走出亡国阴影,认同新政权,因此认为古今无法相比,希望会友抛弃纠结,“今日之事,且极饮为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