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87)

  科举废罢,担任学官与投入吏职成为元朝入仕的重要途径。众多为谋生而追求仕进的士人,即因地方长官拔擢,出任教授、山长或幕职,转变身份。如至元二十七年(1290)陈恕可(1258~1339)出仕西湖书院山长,[60]邓文原(1259~1328)应征为杭州路儒学正,[61]二十九年(1292)刘铉为徽州路紫阳书院山长,[62]成宗元贞元年(1295)被荐为茂才异等的袁桷(1266~1327)出仕金华丽泽书院山长,[63]二年(1296)王英孙延聘邓牧至陶山书院,[64]大德四年(1300)盛彪得吉水州学教授,后为镇江路学正。[65]前述戴表元即曾记录数位友人同时担任各地学官,他在大德五年有诗题云:“钱塘数友,皆不免以学正之禄糊口;邓善之(文原)得杭,屠存博(约)得婺,白湛囦(珽,1248~1328)得太平,仇山村(远,1247~?)得镇江,张仲宾得江阴,一时皆有远别。”[66]到大德六年(1302),五十九岁的戴表元也被荐出任信州路教授。[67]士人无论投入学官还是吏职,多借集会抒发情怀,增进情谊,并觅求仕进机会,形成游走各方的交友论道之风。于是以诗社雅集为名的群体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在这两种因素的激荡下,入元以后雅集性的群体活动层出不穷,成为士人的主要文化活动,杭州即有西湖诗社、杭清吟社、白云社、孤山社、武林社、武林九友会等诗会,浙东有越中诗社、山阴诗社,浙西浦江有月泉诗社,江西有明远诗社、香林诗社,以及由文人组成的各种书会。[68]这些集会都在世祖、成宗期间兴起,为活跃于各地的士人提供交流的机会。

  到元末,士人、士大夫交游讲学之风更盛。以诗文会友,题咏唱和的雅集诗社,更成为士人文化活动及建立人际网络的主要途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学史学者有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关注元代文学的展龙之论可为代表。依展龙所列,元末江南至少有二十四个雅集,尤其是苏州、松江、昆山、无锡、长洲、杭州、嘉兴、绍兴等经济文化中心,参加者主要是民间艺人、科场及仕途失意人士、宗教人士及官员。这些集会的次数多,规模大,如玉山雅集,前后举行诗会达五十次,参与者达一百四十余人。不少诗社组织严密,有召集人,诗题、评语及赏罚,并编汇成集。结社活动除了使士人得以文墨相尚,以道艺、文字相切磋,进行文化层面的交流以外,更是在仕途壅滞的环境中,士人借以建立人际关系而成就功名的重要渠道。正如刘诜(1268~1350)在《送欧阳可玉》中所说:“自宋科废而游士多,自延祐科复而游士少,数年科暂废而游士复起矣,盖士负其才气,必欲见用于世,不用于科则欲用于游,此人情之所同。”[69]

  在元末众多的诗社雅集聚会中,也出现自比修禊故事的雅集。其一是至正十六年(1356)宋濂(1310~1381)与浦江友人郑铉(1295~1364)于三月上巳日到浦江县东桃花涧仿古修禊。参加这次雅集的士人仍然赋诗,并由郑铉结集成编,宋濂撰序。宋濂在序中,强调此次修禊是追寻《韩诗外传》所记上巳日“桃花水下之持”的郑国旧俗,持论“追浴沂之风,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通,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与“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明显有别。[70]而曾参与此次集会的同乡人戴良(1317~1383)在后记中更批评晋人永和雅集“其雅好游谈,耽嗜华藻,亦不免于君子之所讥,原其故,右军岂得辞其责哉!”与此相对,宋濂与友人之仿古修禊则具正面积极意义:“今景濂则不然,惧斯道之不闻,而末俗之益偷也。既以舞雩之咏勖之,复以山阴之集戒之,终篇数语,凛乎其可畏。呜呼,使晋诸人而闻此,咸以惜时叹老之心,而为汲汲求道之举,则当时士习宁有不振者乎。”[71]此例显示,在乱象已征的元末,部分士人并不像东晋士人那样清虚消极、随波逐流,反而积极向道。

  其二则是由刘仁本(?~1368)于至正二十年(1360)主持,以承续兰亭会为名的“续兰亭会”。此次雅集不仅留下较丰富的史料,而且已有若干论著。文史学界针对元明政权更迭之际江南士人的心态进行研究,让我们对此次诗会有更清楚的了解。[72]不过,若将此次诗会置于元末雅集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当能凸显刘仁本传承永和修禊的用心与努力。

  刘仁本,字德玄,号羽庭,天台黄岩县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十四年(1354)任方国珍幕僚,在庆元、奉化、定海、上虞、黄岩等地积极兴儒学,推动建设,并广泛结交浙东知名士人,乃至佛、道、山野之人,包括朱右(1314~1376)、贡师泰(1298~1362)、如阜、赵俶、徐昭文等,使浙东特别是绍兴一带,成为元末社会秩序稳定的地区与文人聚集的文化中心。[73]刘仁本除推动建设,稳定社会秩序外,对文化振兴尤为关心。他通晓诸史、百家、阴阳、卜技、名法诸学,尤其雅好玄学,崇尚晋人自然之趣。不仅慕东晋玄学名家孙绰“羽人丹丘,福庭不死”之句而自号羽庭,亦将其诗文集名为《羽庭集》。[74]他到会稽后,感受到山阴兵乱之余,既有的兰亭古迹不存,于是在他驻节余姚州署后山的秘图湖上建雩咏亭,作为与士友聚会之所。雩咏亭虽不在会稽,但其环境与王羲之的兰亭相似。刘仁本认为晋人尚自然玄妙之风,至唐宋已失,“东晋山阴兰亭之会,蔚然文物衣冠之盛,仪表后世,使人景慕不忘也。……唐宋虽为会于曲江,率皆矜丽务为游观,曾不足以语此”。[75]为了追寻永和修禊的轨迹,直接师法王羲之兰亭会的做法,刘仁本在与永和八年(352)相距一千零八年的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三日,召集四十二人举行大规模的诗人雅集。出席者除官员与士大夫外,尚有军官与方外之士等绍兴名流。为接续兰亭诗会的精神,刘仁本要求与会者“仍按图取晋人所咏诗”,并接兰亭会上未完成的诗,而其内容则体现兰亭雅集的精神、气质与文采。[76]此次诗会之后,刘仁本集成《续兰亭诗》,他及朱右撰序并刻石。[77]至正二十二年(1362),刘仁本更将定武本兰亭帖刻石。[78]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