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131)

  作者指出,其实清流现象,在此前已被学者关注,不过分散在了三个不同的领域中讨论:唐代科举文化、中古士族研究和唐中后期政治史(第12页)。这一现象,大概是指唐后期出现的高官世袭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清流群体是“通过科第、援引、仕宦以及婚姻等途径建立起密切的网络”,具有世袭特征。

  对此,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就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在支持唐宋变革理论的学者看来,这其实不值一提,这本来就是士族社会的正常现象。如毛汉光就通过统计论证唐后期的高官多来自士族,科举成了士族垄断入仕的新途径,一如九品中正制的功能。而反对唐宋变革理论的如吴宗国师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揭示出唐后期(贞元、元和以后),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指出高级官僚世袭现象,也就是进士家族贵族化。在这里,问题的核心变成了国家官僚制度的一个环节,而与士族无关。可以看到,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持士族论的认为是士族垄断科举,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科举塑造官僚家族,其背后的社会认识观大异其趣。显然作者立论的背景认识是与吴宗国师等学者的观点相近。

  但为了形成新的认识框架,避免一些旧的问题,描述同样一个群体,作者就引入“文”这一概念。不过,作者对“文”的作用,显然过分夸大了。在作者的观点中,对文的信仰心态和文词的巨大功用,是导致清流阶层有高超地位、独立价值的根本动力。

  唐代社会对文的信仰心态,正如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总说》所指出的:“从南朝到北宋,即五世纪到十一世纪,可说是文学的时代,诗文写作的价值高张,文才被认为是才能的首要表征,知识界中的领导者大多为文学家,这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世界文化史上也难有其匹。”毛汉光的《中国中古贤能观念之研究——任官标准之观察》、龚鹏程的《唐代思潮》等有更多阐述。

  其次是关于文词的巨大功用,其实要论证的就是“文”如何在皇权中得以体现。作者的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1)圣旨(或奏折)的表达非常关键;(2)文人之间互相颂扬和自许的话语(词宗、大手笔等)。有关圣旨撰写的论证不多。而关于文人互相颂扬的那些话语,大量引用的是墓志等资料。且不说这些文字本身是比较空洞的,而且就墓志本身来说,往往有夸大之处,不足完全采信。

  另外,作者所指的清流家族的制造和延续现象,完全归功于“文”。但如果我们从科举视角看,这主要是一个官僚(科举和铨选)现象,和文学当然也有关,但似乎不是必然性的。

  相反的是,作者的“清”的概念,则显得太过缩小了。清浊观念来自门阀士族时代,不过唐代官制也有继承,如《唐六典》中明确记载了清望官、清官。这个清官完全不挑战皇权,而只是升官的快速通道而已。尽管作者从历官去概括“清流”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引入了“文”,就极大地影响到了作者对“清”的界定,他所指的清流,重心几乎都在词臣,比之唐代朝廷规定的清官范围大大缩减。唐廷规定的清官,包括三省、御史台的所有官员,太常寺、国子监、秘书省等文化部门的所有官员,以及除以上官署以外的三品以上所有官员,甚至还有部分武官。可以说,中央官中,大部分都被列入清官范畴。事实上,从张九龄到唐末李振,他们所指的清流,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唐廷规范的“清官”概念,但无疑都远远大于词臣这个概念。

  若从学术资源上看,郝若贝将中国精英的主题概括为“经过门阀到职业精英再到地方精英的转型”,包弼德在《斯文》中提到士的价值系统有三个转变,等等,恐怕都会是启发作者的学术资源吧。

  如果仅把清流群体的时间局限在唐末之前,那么本书与传统的中古士族等研究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换了一个视角。所以,作者观点的最大要害之处,在我的理解中,并不仅是把清流概念提出来,而在于:清流并没有在唐末消亡,而是继续到五代乃至宋。这是清流文化理论中颠覆性最大的。其论证过程主要在《清流》的第三章和《冯道》一文。

  清流文化在唐末动乱中活下来,主要来自两点:一是清流的独立性,二是清流从中央扩散到地方这个过程。作者的这个思路和谭凯(Nicolas Tackett)《中古中国贵族的崩溃》的观点相似。谭凯认为,以首都(长安和洛阳)为代表的国家精英充分利用了科举制维持社会身份与地位,唐代的国家精英(贵族)在黄巢起义中覆亡,而地方精英得以幸存,推动着唐代的国家精英逐渐向两宋的地方精英转变。(书评见王晶《重绘中古士族的衰亡史》,《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第2期。)

  作者认为清流在五代时期,依然很强大。若果真如此,他就要证明这样一个前提:文臣依然占据五代时期政治的核心地位。这里作者的论证有些让人不太容易接受。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基于理论的需求而误读史料的现象。这个例子就是《旧唐书·哀帝纪》所载的敕书,那篇敕书其实是为白马之祸消灭清流找借口的。文中说到:“文武二柄,国家大纲……足明于武列文班,不令分清浊优劣。近代浮薄相尚,凌蔑旧章,假偃武以修文,竞弃本而逐末。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来看这段史料,它其实清晰指向的是文官与武官的矛盾,而非所谓文官内部非清流对清流的不满。“蓝衫鱼简”,指的乃是文官,而“拖紫腰金”明显是武官了。邓小南《祖宗之法》第二章“走出五代”中,就明确指出“它(诏书)将唐王朝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归因于长期以来对于文武清浊的区分”(第109页)。文武的矛盾,其实从唐后期就明显展开了,在地方官职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唐晚期出现了大量的“吏化军职”,押衙等武职成为吏的名号,唐末时期这种冲突尤其突出。白马之祸其实正是朱温篡唐的前奏,朱温要在官僚格局上事先布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藩镇系统的武官去代替中央的文官。面对裴枢的不知趣,朱温的愤怒显然是武官立场的,而非李振式的。当然,冲突中肯定也存在着被清流排斥的李振之流的矛盾,但这不是要害问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