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122)

  北宋初年,各种文学样式基本上是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和接受,宋代初期的文学理念也基本上是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成果。程千帆就此也说:“自太祖、太宗到真宗时期,诗、文、词、赋大体上都是继承着晚唐、五代的风格。”(144)

  在散文、骈文、赋方面,宋初的状况基本上散骈不分,而当时士大夫文人的文学接受审美习惯也是以沿袭五代浮艳骈风为尚。最先起来反对五代骈体余风的是梁周翰和柳开等人,他们提倡古文推尊韩愈,然而他们片面地强调了“道”的作用,而忽视了文采,所以其创作成就受到了限制,散文革新的呼吁也没有形成很大声势。

  至于赋和骈文方面,程千帆曾说:“宋初文人大多数是从后周、南唐和后蜀过来的。北方词臣入宋的有李昉、和 、张昭、陶谷等,南方词臣入宋的有徐铉、刁衎、陈彭年、句中正等。他们大都擅长骈体,效法唐人手笔”,而“宋初诸公的骈文大多恪守唐人的规范,或学初唐四杰,或仿燕许大手笔(唐燕国公张说与许国公苏颋以文章齐名,号燕许大手笔,见《新唐书》苏传),或继承李商隐,尚少开拓和创造。至欧阳修,始以其所倡导和擅长的古文笔法,来改造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骈体,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面貌”(145)。

  北宋古文运动对于北宋赋和骈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衍生了散体化“宋四六”和“文赋”。陈师道说:“国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语与故事耳。杨文公笔力豪赡,体亦多变,而不脱唐末与五代之气。又喜用古语,以切对为工,乃进士赋体耳。”(《后山诗话》)因为北宋初期,科举以诗赋取士,士人皆致力于律诗、律赋,由是讲究对偶和韵律的四六及骈赋也流行不衰。只是到了后来“欧公创为古文,而骈体一变其格,始以排奡古雅争胜古人”(《四六丛话》卷33)。欧阳修的古文变体,在骈文表现为散体化四六文的创造,在赋体上的变革则是文赋的渐趋成形。“文赋在内容上仍然保持铺叙、文采、抒情写景述志的特点,但在形体上多用散句,押韵也较随便,它吸收散文的笔势笔法,清新流畅,别开生面。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典范性的成功之作。”(146)总体上,北宋赋体变革也有“以文为赋”和“以赋为文”的趋势。

  词是隋、唐以来与新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抒情诗样式,同时又是一种新的音乐歌词或音乐的文字表现物。词这种新文学样式发展到五代,由于作者渐多,达到了文人词的成熟阶段。宋朝开国之初,一些擅作歌词的废主降臣来自五代十国,带来了西蜀和南唐的作风。直到真宗、仁宗之世,北宋士大夫之词的共同特点是接受西蜀、南唐词风的影响,以清丽淡雅的辞句来写景抒情,但他们都只是偶尔弄笔,虽不乏个人的佳作,但还没有造成整体的声势。词的革新和诗文革新走着不同的道路,欧阳修虽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但由于社会生活面的局限,他的词作只能沿袭晚唐五代的余风。(147)于此,葛兆光也说:“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一定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到了北宋初期,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据说太宗‘酷爱宫词中十小调子……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调撰一词’(《续湘山野录》)。不过词的地位并未因此提高,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创作,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148)大体上说,宋初的词仍是沿着晚唐五代词的方向自然地延伸,而更接近南唐的风格,一般说来,篇幅较小巧,语言也比较清新晓畅。(149)现在来看,词由于是一种合乐的文学样式,其变革比诗歌、古文的变革要慢半拍。词的变化首先体现在音乐上,北宋中期柳永率先变小令为长调、慢词。而到了苏轼手中,苏轼以其天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乐的局限,于是才有了“以诗为词”之说。以后又是周邦彦等人对词音乐及内容方面的改造。而后到了南宋,辛弃疾才有“以文为词”的趋向。然而词毕竟是一个合乐的文学样式,其突破性的变革往往要受到音乐的限制,并非纯文字创作那么简单,其变革也只限少数天才偶尔为之。

  关于北宋文学的继承与变革,我们再以诗歌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可以看到更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我们知道宋初诗歌风格基本上循着三条路线而来。一是李昉、二徐(徐铉、徐锴)等人为代表的白体(白居易)路线;二是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路线;三是以寇准、林逋等人为代表的晚唐体路线(方回《桐江续集》卷32)。其发展历史如蔡居厚所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竹庄诗话》)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也评价说:“宋初诗坛基本上是为中晚唐诗风所笼罩的。以时代先后而论,则白体为先导,风行于太祖、太宗朝(960—997);自太宗后期至真宗时,出现了晚唐派;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西昆体开始兴起,其声势达于仁宗朝。”(150)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