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159)

  第三阶段,从元和元年六月十日至元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

  元和元年(806)六月十日,韩愈奉诏暂代国子监博士。元和三年,韩愈在东都洛阳国子馆讲学。元和四年,朝廷任命韩愈为刑部都官员外郎,仍分司东都。元和八年春,韩愈作《进学解》,为当时宰相所重,上报朝廷旋乃任命为五品上的刑部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一年,韩愈调任中书省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叛乱有功,升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谏。宪宗怒,于元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下诏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第四阶段,从元和十五年九月至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

  元和十五年九月,唐穆宗召韩愈返京任国子监祭酒。十月接到诏命,旋即带领家人回长安。十二月到达长安。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韩愈病卒于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宝历元年(825)三月廿九日,归葬于河阳。

  按:我认为就韩愈名声与文章传播而言,其在京城和东都洛阳的影响及效果最佳。而以时间而言,成就韩愈文名的时间当以其在京师第二、三阶段时间为最佳。又,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糸年》载,贞元14年韩愈写下《与冯宿论文书》(卷17)。陈克明说:“此书反映韩愈近来力图摆脱‘时文’即骈文写作,而从事‘古文’改革,但困难和阻力不少。”详见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1页。

  由上述表格所列,可以看出唐代韩愈古文作品(观念)的传播,从表层上看基本上是“点对点式”,“一点对一点或对两点、三点”,其直接传播并没有达到“点对面”的模式。书信自不必说了,一般来说韩愈的书信都是写给某一个人的,或又由此人转交给第三者阅览。至于作品,特别是韩愈拜谒、“行卷”的文章,最初也是针对皇帝或某位权臣,但是这些“行卷”的文章,有可能会在某些权臣之间或皇帝与权臣之间形成特定范围内的传阅。

  如果以朋友书信这样的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制约韩愈文学主张在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和传播。因此,当时要形成大范围文学作品和主张的传播应另有其他方式。

  首先,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传播模式,在“前印刷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文章能进入京城是其大范围传播的关键。因为京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方学者文人汇聚,文章在京城,或传抄或传播于人口,才有可能造成较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其效果就如同东汉蔡邕在太学门外立碑。我个人认为唯有此法,文章(及文学主张)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使文章真正进入京师,就要为文章在京师预先确定下一些最佳的传播起始点。在唐代社会,作为正经士人文章的最佳起始点,无非有如下几个:第一,科场应试及其行卷、纳卷;第二,出于仕途等目的,投献诗文于权臣或知名文人、名士。此外,还有一种较佳传播起始点,即自己成为有影响的人物后,其书信文章传播至某一人或几人,影响至京师上层以后再予以扩散传播。因为作为有影响的公众人物,其本身就成为媒体传播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一旦名人有任何言语举动,势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以为,文章只有占据了以上这些“传播制高点”,其大范围的辐射传播才更为便捷有效。

  如果某位文人的文章(文学主张)从以上三种起始点得以传播出去,其影响自然要比一般市井朋友往来书信、赠文的传播影响要大得多,范围也要广得多。我们以韩愈文学作品和主张的传播为例,其文章传播尤可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书籍作品传播的典范。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据史载,韩愈出生两月,其母即逝世,未满三岁其父韩仲卿又卒于秘书郎任内。以后,韩愈依靠长兄韩会和嫂嫂郑氏扶养。大历九年(774)甲寅,韩会任起居舍人。韩愈七岁随兄嫂由洛阳移居长安,始读书习文。大历十二年(777),韩会贬韶州刺史,韩愈又随兄嫂南迁。大历十四年(779),其兄韩会去世。建中三年(782),嫂嫂郑氏带着韩愈、韩老成等避兵居于宣城“别业”(100)。在宣城期间,韩愈在嫂子郑氏督促下学习。这期间,他写过一些文章。贞元六年(790)韩愈赴长安,过郑州时写给贾耽的信中说道:“窃整顿旧所著文一十五以为贽”(《上贾滑州书》)。他写这些文章目的十分明确,就是用来赠送给达官显宦和其他社会名流,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奖誉,以便将来科举一举中第。故韩愈说自己当时“居穷守约,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

  贞元二年(786)秋,韩愈苦于家贫,决意赴长安求仕。到长安后,他和一些应试礼部的士子交谈,了解到一些参加考试的情况。十月,经过县、州两级选拔后,韩愈顺利地赶到长安。贞元三年礼部进士科考试后,由于无人推荐,韩愈落第了。由于无川资回家,韩愈在长安道上拦住马燧请求帮助。这期间,我以为韩愈在京城马燧家传播了自己的文章和学识。

  据《旧唐书》(卷134)记载,马燧乃中唐名将。贞元二年四月,马燧在征讨吐蕃于河西,中途与吐蕃大将论颊入京讨论议和之事,马燧即在此时救助了韩愈。因军务繁忙,马燧委其留京师子马畅照顾韩愈。《旧唐书》(卷134)载,时马畅“以父荫累迁至鸿胪少卿,留京师”。在马氏父子的帮助下,贞元五年,韩愈再次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又因无人推荐,再次落第。此后,为了改变命运,韩愈离开长安求助于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贾耽。为此,他特地写信给贾耽,并附寄了旧文15篇,然而贾耽似乎对韩愈的求助并没有搭理。在《上贾滑州书》中,韩愈说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