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21)

  中国自古就有藏书的文化传统,五代时期尽管动荡,官府之书损失殆尽,然民间的藏书事业却并未因此停歇。按傅璇琮的叙述,五代民间的藏书实可分为寺观院庙的藏书和书院的藏书两类。(15)除此而外,各国还出现了不少的私人藏书家,而这些藏书家的名姓在史籍中也多有记载。寺观、书院藏书以及私人藏书家的存在,一方面传承了文化和典籍,为北宋书籍刊刻保住了最初的印刷母本;另一方面也在技术和经验上,为北宋王朝培养了一批校勘、编纂的人才。为此,本书参照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傅璇琮《中国藏书通史》以及任继愈《中国藏书楼》(第壹册),制作了一份《五代十国藏书家表》,以此佐证五代藏书对于保存图书和延续书籍文化所起的特殊作用。

  五代十国藏书家表

  续 表

  续 表

  附注:

  傅璇琮、任继愈、范凤书等人均有五代时期藏书家考证。此系综合各家,结合本人所见列出此表。参见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上册),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任继愈:《中国藏书楼》(第壹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五代时期尽管有相当数量的藏书和藏书家,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处于乱世,即便是孙骘、赵匡凝、王都、罗绍威等这样雅好藏书,且又有实力藏书的人士,其所藏书籍在乱世中保存和流传往往也有困难。一旦保存和流传成了问题,就要寻求适当的书籍流传或保存方法。切合实际的方法之一,无疑就是选择一些重要的书籍进行大量复制。以五代当时已有的技术条件,“雕板印刷”恰好可以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是故,五代雕版印刷的某些事实也因此诞生。相关事例如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2)载:

  毋丘俭(16)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遂践其言,刊之,印行书籍,创见于此。

  关于此事,《分门古今类事》(卷19)记载更详:

  毋公者,蒲津人也。仕蜀为相。先是公在布衣,日常从人借《文选》及《初学记》,人多难色。公浩叹曰:“余恨家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习学之者。”后公果于蜀显达。乃曰:“今日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匠日夜雕板,印成二部之书。公览之,欣然曰:“适我愿矣。”复雕《九经》诸书,两蜀文字由是大兴。

  以上两段记载通常被当成印刷术诞生的重要证据使用。至于书籍印刷是否创始于此,则另当别论。然从上述记载中,我们清楚看到的是五代乱世书籍获取的艰难。毋氏难以借到书籍,固有朋友吝惜的缘由,然而也应看到当时书籍罕有,战乱之时保存下来书籍的弥足珍贵。至于毋公的朋友由于担心书籍有借无还或者归还时有所损坏而不愿外借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五代时期,借书不还的例子也还是有的。《旧五代史》(卷115)记载:“(显德二年八月)甲子,(后周)秘书少监许逊责授蔡州别驾,坐先假窦氏图书隐而不还也。”

  相比于五代,在以往抄写年代里,书籍的获取更是不容易。据《颜氏家训》(卷3)记载,魏晋时期的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17),手写一本”。既然当时抄写书籍竟是如此难得,那么书籍的拥有者自然是倍加爱惜。唐佚名《大唐传载》载:“杜河南兼,常聚书至万卷,每卷后必有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18)此外,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7)也记载唐代杜暹(四库本作“杜进”)有家藏书,跋尾皆自题诗,以戒子孙曰:“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由于板刻之前的书籍多为人工手抄,所以爱惜书籍也成了时人的美德之一。历史上,北朝颜之推就以《家训》的形式,教训后代子孙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颜氏家训》卷1)

  在当时借书艰难的情况下,毋昭裔自然想到利用雕版印刷来积累和传播图书。由于当时有较成熟的刷印技术保证,五代时某人因借书艰难而利用版印大量复制书籍的史实,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事实上,在相关史实中,我们的确看到五代时期某些国家或个人都觉悟到了雕版印刷的重要作用。据记载,吴越国僧人延寿就曾刻印佛经六十八万二千卷,以此弘扬佛理。而五代名臣和凝自己也刻印诗集,广为传播。《旧五代史》(卷127)载:“(和凝)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焉。”(19)后唐平定前蜀之时,唐明宗李嗣源虽无甚文化,然而他同样也看到了雕版印刷的好处。旋即,唐明宗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毋昭裔的制作方式,刊板于国子监,这才有了监中刻书的肇始(《挥麈录余话》卷2)。

  五代时期,战事频繁,造成国家经费用度严重不足。其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即使是国子监这样的官办学校也时常陷入困境。由此,客观上造成书籍制作要以时间或成本计算,无法继续沿用过去手写、碑刻、传抄的老路子,而必须采用更为经济、便捷的方法来维持官方文化教育对于书籍的需求。《旧五代史》(卷41)载: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