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68)

  紫线番界的确立,无疑地将沿山地区分成界外禁垦区和界内合法的新垦区两个地域。紫线外以东地区即为界外,所有已垦田园或是未垦荒埔,一律被弃置禁垦。番界的界线则仍依赖山或溪水等地形特征,或以山脚、山根、大溪、溪埧、旧筑土牛为界,或于崁下、溪墘、溪尾立碑,或于崁脚立界。被划出界外的理由,主要是:“该处深透山根,逼近生番”、“该处深透山曲,生番时常出没”、“该处离内山只隔一溪,生番时有出没”、“该处逼近内山,生番出没”。较特殊的理由,如“香山坡现丈荒园壹分贰厘,未垦荒坡贰甲肆分,系畸零荒埔,为数无多,难以耕管。应请将香山坡一带仍旧定为界外,永行禁垦。以旧筑土牛为界”注402。由此可见,除了香山坡是因为“难以耕管”而划出界外之外,仍以距离生番社远近、隔绝生番为划界准则。即连淡水厅大溪墘后的杨梅埔(杨梅镇),完全未开发,丈出荒埔120甲,也因“该处离生番尚远,系属应垦”,而纳入界内。进言之,从康熙年间以来为了防止番害、隔离生番而设置番界的隔离主义,仍是此次清厘划界的准则,但是对于距离生番远近的判定则更加务实而有弹性,将大量荒埔直接纳入了新垦区,并非仅是承认既有事实而已。

  由于番害往往导致地方官被连带处分,因此各厅县界外地区的调查和禁垦也特别审慎和准确。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台共有29笔已垦或开垦中的土地被划出界外,应禁的田有616.3甲,园540.9甲,荒埔1194.3甲,共2351.5甲(表1)。其中,凤山县请禁田园614.2甲,占总禁田园的一半。很明显地,尽管凤山县番界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已经定界,但是熟番和汉人却仍不断越界开垦番界到山脚地带之间的荒埔,也一次次地因为清厘边界而受阻。其次,各地禁垦面积大概几甲到几十甲,仅有3笔多达上百甲,如凤山县的六皆寮地区(大概今荖浓溪东岸的六龟乡附近),已开垦355.9甲;彰化县的东势角(今台中东势)由番、汉共同开垦127甲;淡防厅的港仔内(从汐止到石碇、四脚亭、暖暖)则有123.9甲(表3、6、7)。换言之,从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九年,高雄六龟和茂林、台中东势、北部的暖暖、瑞芳及深坑、石碇均已进入积极拓垦状态,但因这些地区深入内山地域,尽管开垦已达规模,仍被划入禁区。其也意味着乾隆四十九年(1784)地方官员虽考量边区拓垦现状,大多承认既有事实,却有明确的边界底线,不容汉人和熟番越雷池一步。这些新划出界外的地名,除了少数地方之外,大多无法还原;相对地,蓝线到紫线的新界内地区则因被正式纳入版图,地名大抵上保留至今。清廷的禁垦措施对于边区土地的拓垦,似乎一时之间仍有其效力,更延缓了界外地区的开发。

  除了少数禁垦地之外,乾隆四十九年的清丈更多的是承认现状,将大部分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来蓝线外的土地新划入紫线界内。清厘番界显然并非要处分违法侵垦的人而恢复原本的界线,而是承认既垦事实,将边区民人与田园纳入清廷的统治范围内。注403特别是“居民已成村落,田连阡陌”的地区,地方官认知到“难以禁逐”,不得不将其划入界内。注404新界内土地的处置则大概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延续过去惯例,将纠纷地一律充公入官。注405二是透过清厘划界规制化原来蓝线界外的土地,将其正式纳入版图,升科纳税,而成为新垦区,并进一步确立了边区的熟番地权及番社与社番、汉人的租佃关系。因此,正如邵式柏指出,边区政策的形成是清廷因应台湾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估量国防策略、控制成本以及税收潜能,而理性计算的结果。注406

  充公入官的土地仅有诸罗县1笔,淡防厅8笔。诸罗县被充公土地位于大草埔。其原为城居绅士翁云宽所有,但在乾隆四十七年因“漳泉械斗案”而全部被抄封,“入官估变”注407。淡防厅的入官地分布在今苗栗县和桃园县两地。前者包括铜锣圈(苗栗县铜锣乡铜锣)、蛤仔市(苗栗县公馆乡公馆)、中心埔(铜锣乡)以及芎蕉湾(铜锣乡)等地。这些地区位于后龙溪上游两岸,原来属于后垅社或后垅猫阁社的番地,后来分给岸里社耕管,却“被奸民私卖”,民人互相占垦,且“番少地广,佃民繁多,该番未能管业”,基于治安考量,只好充公入官,将现佃收为官佃,“照例纳租,除完粮外,分别充公、赏番”注408。也就是说,原属于番社的土地,由于社番无法管理,又有汉人互相侵垦,只好充公入官,以免再引起争端,危害社会秩序。后者则为安平镇、东势、黄泥塘、马陵埔等地区,大概是今桃园县平镇乡、大溪镇地带,如同前述,因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林淡案”而充公。不过,很明显地,充公入官地,除了业主权改变之外,其实仍援用原佃,整体变化应不大。

  入官的充公地之外,由界外禁地划入界内的地域,则全部重新配置给熟番社。亦即如柯志明所言,清廷是将沿边的土地重新配置给熟番,而不是确认和保护其在西部海岸平原界内的原领地。注409不过,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福康安奏准划界外地区为番屯地之前,早在乾隆四十九年,清廷已考虑将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九年之间开垦的蓝线界外地区,分配给熟番社,而草拟出以熟番居间的族群三层制统治布局。尽管这些番社的配置是否完全可以反映当时的实际状况,有待古文书的进一步对照,但本图仍反映乾隆四十九年闽省和台湾地方官员对于沿边地区番社及其社域的理解。另外,各地按照其升科与否以及租佃关系,大概可以分成作为番守隘的口粮地、番业番佃、番业汉佃三种类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