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75)

  一是三十九族地区在清末是否归属西藏辖区。这一地区东邻四川德格等土司,北近青海玉树、果洛等部落,南邻察雅,西接卫属喀喇乌苏,有纳书克贡巴族、毕鲁族、奔盆族、达格鲁族、拉克族、色尔札族等30多个族群,今天主要在丁青、比如、巴青、聂荣、索县境内。雍正年间划归西藏,乾隆二十八年(1763)命令驻藏大臣直接管辖三十九族。注431光绪三十二年(1906),霍尔王及其幼子为所属差员杀害,驻藏大臣联豫派人究办,翌年告破,由藏中调兵三棚合为一排,派员统率驻扎其地。注432此后,川边、西藏为管辖问题进行了微妙的争夺,宣统元年,新军四川调拨新军入藏,由三十九族地区间道入藏,次年正月进驻拉萨。新军进藏期间,三十九族支应差役,颇为恭顺,又请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赏给执照”。赵尔丰经与驻藏大臣联豫咨商,发给其头目执照,又奏请撤去藏方所派喇嘛,仍将三十九族之地归驻藏大臣管辖。注433就在这一年,联豫奏请设委员一员,掌管刑名,清查赋税,筹办学务工艺、招商、屯垦等。注434

  近年有学者认为清末三十九族曾隶属川边,如有著作认为“清末赵尔丰进入本区,对原有各世袭土职一一加封,属隶川边”,又有著作称“清末曾隶属川边”注435。这些说法主要是依据赵尔丰曾发给三十九族头目“执照”,但据此认为这一地区已经归川边管辖,则颇有可商榷之处。因为即使是在宣统二年(1910)前后赵氏锐意改土归流之时,他也认为尽管川边军队为护送新军进藏,但是三十九族仍属驻藏大臣管辖,川边不愿接管。这也与联豫不让赵氏过多干预藏事,致使他们关系恶化有关。如在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九日,赵尔丰就强调联豫要求川边军队护送新军经类乌齐、三十九族入藏,而“三十九族明系驻藏管辖,而欲诿之于边,有是理乎!”他还说联豫“忌我已深”,有“藏番递禀,不令察(木多)属我,否则将撤彼站。于察彼且不愿,况于类乌齐、三十九族耶!弟若干涉及此,藏必惊疑,将更多事”。由于赵氏态度明确,联豫只得表示“调三十九族兵接应”接近类乌齐的新军。新军进藏后,川边军队实际上有能力控制三十九族地区,其头目又呈递禀文要求赵氏给予加封,但他仍在与联豫咨商之后给予“护照”,又电奏请清廷将三十九族仍归驻藏大臣管辖,察木多、江卡、乍丫归川边管辖即可。这些都说明在当时三十九族仍归驻藏大臣管辖,川边并未真正管辖过这一地区。注436

  二是川边改土归流期间在今天昌都地区是否设过昌都府、察隅县、波密县、科麦县、冬九县、原梯县及归化州、江达理事官。《示谕察木多等地僧俗人等改流设官》中明确记载为“尔察木多呼图克图愿将所辖地方献于国家,改土归流,设为汉官。奉旨:将察木多改为昌都府,恩达、八宿合并设为恩达县。现经本大臣已委员前往查粮定赋、划界分疆,恐尔等不知,特此晓谕”。据此推断,清政府已经在宣统二年批准设立昌都府、恩达县。但是,到清朝灭亡之前是否真正设了呢?傅嵩秌在其《乍丫察木多改流记》载:宣统元年春,“驻藏兼边务大臣赵尔丰奏请销去驻藏之任,专任督办边务,奉旨允准。驻藏大臣联豫将察木多、乍丫奏归边务大臣管辖”。这年冬,川边军队护送川军进藏,进驻江达,“番人畏赵之威,八宿、三十九族、波密来投,类伍齐、硕搬多、洛隆宗、边坝四部落用兵讨降,均愿改流”。宣统二年(1910)春,“赵奏请于江达划分边藏界线,奉旨饬驻藏大臣联豫查覆”。三年春,“始奏设乍丫、察木多理事官,奉旨允准。是年夏,西康各土司全体改流,代理边务大臣傅嵩秌檄饬乍丫、察木多两处呼图克图缴印,因验印文每阐讲黄教,故发还之,但饬理事官清查丁粮,将每年征入之款分一半给呼图克图,以一半作行政官经费,其呼图克图仍准转世,届时具奏永免朝贡”。这表明,察木多最终并未设府,仅仅是设了理事官一员。不仅如此,他在《三岩投诚记》、《江卡贡觉桑昂杂瑜收回记》、《边务大臣办事记》、《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秌奏请建设西康省折》中也都否认清朝灭亡前设立过察隅、恩达等县,并且《西康郡县记》仅载宣统三年设察木多、乍丫两地的理事官和江卡、贡觉(官觉)、桑昂(曲宗)、杂瑜、三岩五地的委员。笔者认为,傅嵩秌一直是赵尔丰改土归流的助手,宣统三年一度代理川滇边务大臣,这些记述应当更为可信。因此,设昌都府、恩达县即使获得了清政府批准,但最终并未设置,而波密县、科麦县、察隅县、冬九县、原梯县及归化州,西藏、川边军队进驻后只是计划改设流官,尚属奏请设治、清廷均未批准状态,最多称为“议设”。注437

  在上述变化发生的同时,西藏四大区域之间的部分界址没有大的变化,如噶木巴拉岭为卫、藏之界,又作噶穆巴拉岭、甘不拉、西昆仑山、甘巴拉、康巴拉山口,这是一座有通道的山,所以在藏语中被命名为“拉”。噶穆巴拉岭,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47《西藏》。甘不拉、西昆仑山,见《西藏志·山川》,内载:“甘不拉,即西昆仑山,路崎难行,途长九十里。”注438噶木布拉山、甘不拉、西昆仑山,均见《卫藏通志》卷3《山川》,内载:“噶木布拉山,俗称甘不拉,前藏西,行一百七十里至曲水,渡藏江,通后藏大道,即西昆仑山。”注439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卫藏通志》卷3《山川》中又出现了“冈巴则山,离曲水五十里,由沟内登陟过岭,南即西海子,亦颇侧难行”和“甘坝山,过巴则岭”及“洋卓雍错海,下甘坝山”的记述,且卷4《程站》中记述前藏至后藏的程站,其中“曲水至冈巴则尖,白地宿,计程一百四十里”,内称从曲水过雅鲁藏布江后,“三十五里至冈巴则,有房舍、柴草。又过巴则岭,危峰岌嶫,即甘坝山。下山,沿洋卓雍错海北岸纡折而行,柴草稀少,沙路平坦,五十里至白地”。离开白地之后,再向前走一百零五里就到了浪噶子(今浪卡子)。注440这里的“冈巴则”当为今贡嘎县江塘镇的岗巴;“白地”在《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47《西藏》中称为岳吉牙来杂,汉字曾译为拜的、巴德、博得、配对、羊卓白地等,就是今浪卡子县白地乡的白地村,2013年6月中旬笔者曾对此地进行考察,清代白地宗的宗山遗址就在白地村南面的小山上,山不太高,但南临羊卓雍错,处在从曲水至浪卡子的重要通道之上,而宗山遗址南北约长20米,东西约宽15米,仅存土石结构的地基,局部地段很像当时城堡的出入口。“冈巴则”、“白地”两地均为前藏与后藏往来道路的重要地点,且两地之间须跋涉岗巴拉山脉和羊卓雍错,因此可以推断这里所说的甘坝山即甘不拉山、噶木巴拉岭的同名异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