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84)

  (二)教育

  清代,新疆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比较落后,乡土志的记载也不多,较为详细的记载更是屈指可数,据统计仅有7部记载周详。可令人称奇的是,根据其记载,回疆和东疆地区的汉语教育却比北疆发展得好。对哈密及和阗两则比较详细的记载现摘引如下,并予以分析说明:

  汉城左文襄祠右侧官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十八名。新城内官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十三名。东新庄官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十三名。蔡湖庙官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十八名。沁城官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十三名。以上各学堂,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就义塾改办,岁支各教习薪水银共九百两,柴炭银共三十两,另设管理兼劝学一员,就本地文学中察其品行端正,足孚众望者,选充薪水与教习同。得胜街民立初等小学堂一处,教习一员,学童二十名,光绪三十四年开办,教习薪水由众户集款按送。城治南文庙内忠爱小学一堂,教习二员,学童汉缠互肆,如各学堂子弟稍佳,提人此学,款费由回王捎给。注508

  近来倡设汉语学堂,冀开风气。光绪三十四年,本城设官立汉语学堂二堂,设汉总教习一员,缠副教习二员,学生四十名。西乡伯尔藏明设官立汉语学堂一堂,汉教习一员,缠教习一员,学生三十六名。设官立初等小学堂二堂,共设堂长一员,以第一学堂教员兼充教习二员,司事一名,学生三十六名,客籍汉童居多,缠童仅数名。此堂原设西门外,以规模狭隘,改建城内西隅。拟将原立小学堂房舍改修艺徒学堂,北门外有蚕桑学堂,规制尚未大定。拟添实业学堂,尚待筹议。至各明学区以附郭图萨拉明为中学区,东乡伊里齐明为东学区,西乡伯尔藏明为西学区,南乡卡浪古明为南学区,北乡素巴尔明为北学区。西北乡六明分六区次第编列,以巴尔玛斯雅明为西北第一学区,哈雅什明为第二学区,玛库雅明为第三学区,奎雅明为第四学区,布花明为第五学区,哈拉沙尔明为第六学区。本城立劝学所,设总董一名,宣讲员兼管所中事务一名。东西南北中五区及西北第一区第四区各设劝学员兼宣讲员一名,第二第五区第三区第六区则两处共设一员,又州视学一员,稽查学务。一切学费概系自行筹备。注509

  从以上两处记载可知,虽然哈密、和阗处于东疆和回疆,但教育发展在新疆已经走在前列。根据当时该地人口,入学人数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学堂分布亦都有其合理性,以官立为主、民立为辅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在哈密,学校不仅在城里设立,而且在农村中也已经发展起来,并且教育发展也得到了回王支持。难能可贵的是,和阗不仅设立初等小学堂、中学堂、汉回合堂的双语教育,而且职业学堂也得以设立和筹备,开了新疆职业教育的先河。这些较为详细的史料,无疑对我们研究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地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当然,也有一些记载较为简略的乡土志,但其史料价值也是不容低估,如“查本境自光绪二年克复后设立学校,广旋教育。四年开课取士,每届取文童八名,迄今三十二年计附生八十余名。土著甚少,寄籍者约有四十余名,又定廪额二名,此绥来士类之大较也”注510。其记载虽简略,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此外,除官立和民立学堂外,义学在新疆各地也有发展,“光绪八年,古城满营协领魁庆系正红旗人,捐廉创建六旗义塾,立惜字社”注511。“光绪二十四年,知县黄廷珍官绥来,廉明正直,民之爱戴不忘者约有数端,一捐廉以设义学,一筹款以建文庙,一劝户民以修龙神祠。”注512

  (三)风俗及民族文字

  风俗在新疆乡土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征,也决定了新疆民族风俗的多样性。其风俗大多在“人类”目中给予记载,但也有单独成目的,如《哈密直隶厅乡土志》、《新平县乡土志》等。其记载大都比较详细,但重复记载较多,如维吾尔族的婚姻、丧葬等,不过就同一民族而言,也有一些特有的记载,如维吾尔族民间在治疗疾病和破除灾咎时,“疗病改用毛纳,念经持刀扎身谓之禳祲。大年以前十五日谓其主下降,察人善恶,举家不寝,诵经达旦,悬葫芦灯于树头,油尽灯落则踏破,以为破除灾咎,而又为回俗所无”注513。这只是昌吉地区维吾尔族的独有风俗,其他地区则无载。而且风俗可以反映出居民组成、习性、文化教育、社会状况及民族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哈密汉回杂处,习尚不一,近城流寓侨寄半出,无赖罔知教化,逞刁健讼,习以为能,导之以礼仪,冥然罔顾,惩之以刑法,恬不知耻。沁城距城穹远,民风强悍,桀骜不顺,藐没法纪,动以小嫌,互相斗殴,幸村户农氓各生安业,颇觉淳朴,惟文教尚浅,往往视读书为畏途。缠民专务耕牧,别无嗜好,不与汉人通力合作,俗尚质实,男戒为盗,女耻为淫。但回王世受国恩,并不令其解读汉书文义,以至圣教儒经不能普及,殊可憾耳”注514。同时,这一记载也一改其他地区风俗记载的通式。

  在《新平县乡土志》的“礼俗”目中有一种被称作“偎浪”的娱乐方式的记载,“宴会时多邀聚年少妇人弹琴击鼓,令妇手舞足蹈,按板歌唱,名曰偎浪,即汉人演戏之意也”注515。目前这种娱乐方式仍然存在,不过已成为年轻人聚会、娱乐、结识的一种方式。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性格奔放的民族,素有“只要能说话的人就会唱歌,只要能走路的人就会跳舞”之谚。除民族节日外,他们也有很多的娱乐方式,如“每岁春和男妇老少各携酒食馔具,齐集平原旷野,作灶为炊,歌谈欢饮,必醉乃已,亦如内地踏青之意”注516。此外,还有一些服饰方面的记载,如“惟缠俗大小剃发,十余岁留须,女子则发垂数辫,富者束发缀以珊瑚细珠之类,出门复以绸花巾或白洋布。男服敞衣圆领小袖,前襟里以花布,表则朱绿不一,无扣绊,腰系以带,女子则否。凡袜屐男女皆以牛马皮为之,此又缠俗独异之大略也”注517。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文化交流加快,这些因素无疑加快了社会发展和变迁,但也加速了一些民族风俗习惯的消亡,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可见,乡土志的记载给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