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90)

  又按:溧阳县原属于江宁府,雍正八年(1730)改属镇江府。注563乾隆八年(1743),知县吴学濂纂修《溧阳县志》梓行,九年二月卒于任上。注564人大本府志记乾隆九年吴学濂详请修城,而(嘉庆)《溧阳县志》卷1则在乾隆三年,当以县志为是。人大本府志卷5载溧阳县明代户口、清新增人丁,如“康熙十五年审增三百一十六丁。康熙二十年审增一百五十三丁”,显然来自于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镇江知府朱霖“以原板之磨灭不可复识,与夫溧邑之所应入者,纂序编辑,汇成一书,付之剞劂”注565。溧阳县内容按照府志类目依次编入。将人大本与朱霖(乾隆)《镇江府志》对勘,后者对溧阳县的反映要全面得多。

  据上所述,人大本应当是内阁文库本的增补本,补刻时间当在乾隆八年之后、十五年之前,估计在九年左右。人大本的著录拟为:(清)高得贵修,高龙光增修,张九征、何洯等纂,清乾隆初增补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四、历史价值

  (康熙)《镇江府志》是镇江方志史中于原本基础上增修较频繁的一部,(乾隆)《镇江府志》实际上也是(康熙)《镇江府志》的续修,只有部分内容的增加。此后,尽管道光年间知府赵光禄有意聘请丹徒籍学者陈宗其重修,然未能付诸实施,致使镇江府志编修出现中断,如此一来,(康熙)《镇江府志》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1.见证清代中日书籍交流的历史。自明末清初至道光年间(日本江户时代),中日间有一段兴盛的书籍贸易史。贸易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商人(俗称唐商)在从事一般货物贸易的同时把汉籍带到日本长崎注566,其中就有大量地方志被持渡到日本,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1245部。注567当时的赴日商船,从船籍上看,有南京船、宁波船、舟山船、福建船、广东船,其中,见诸于记载、较多运送方志的主要是南京船、宁波船。内阁文库本(康熙)《镇江府志》序首页钤印“秘阁图书之章”。按:“秘阁图书之章”是日本江户幕府御文库红叶山文库的藏书印,红叶山文库为江户时代日本进口方志的主要收藏地。雍正十二年(1734,日享保十九年),长崎奉行漥田肥前守整理历年为红叶山文库所购方志,并报告:“以上标朱印的二京、十四省通志,合计十六部,皆于享保七年、八年两年间奉上。诸省之府州县……其中标有朱印的三百八十二部志书,于享保七年至十九年间陆续持渡来奉上……另外,《永定卫志》一部,《九溪卫志》一部,《永宁志》一部,《建武志》一部,亦属府县志之类,于同年间持渡来呈上。”注568日《商舶载来书目》记载,(康熙)《镇江府志》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日享保七年)东传日本。笔者又在日本尊经阁文库发现一本《秘库书目》,著录方志233种,标识“享保年中长崎奉行相纳”,其中就有该志书。可见,红叶山文库藏(康熙)《镇江府志》来自于赴长崎的唐船,系中日唐船书籍贸易的结果。明治维新时,红叶山文库易名为内阁文库,1971年国立公文书馆成立,内阁文库并入,(康熙)《镇江府志》等大量地方志便成为国立公文书馆的藏书特色之一。

  2.清代修志公文流转的例证。宋元以来我国的官修志书形成总志、通志、府州县志三个层次,府州县志属基层志书,主要为通志打基础,通志与府州县志为总志积累资料,三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到了清代,修志制度进一步完善,如修志申请批报与下达制度、审查制度、官定体例格式的制度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康熙)《镇江府志》的卷首完整地收录了《江南江苏等处布政司修志宪牌》,这是篇非常有价值的修志文献: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初一日,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请求敕下各省编修通志,上呈翰林院,汇总编纂《大清一统志》。七月初六,皇上朱批。七月十一日,“到部(注:礼部)”。七月二十四日,礼部再奏:“查直隶各省通志,关系一代文献,除河南、陕西二省已经前抚臣夏汉复纂修进呈外,其余直隶各省通志,请敕下各该督抚详查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庙、钱粮、风俗、人物、疆圉、险要,照河南、陕西通志款式纂辑成书。到部之日,送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恭进睿览,可也。” 七月二十七日,“奉旨依议”,“钦遵抄部,送司”。 下发各省督抚。闰七月十五日,两江总督部院麻、江宁抚院马“为遵谕条奏事”,向江南江苏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发出修志宪牌:“钦遵转行所属府州县,详查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圉、险要,汇集成帙,汇送该司,照河南、陕西通志款式纂辑成书。呈送本部院暨抚院,查核订政,以凭咨送礼部,毋得迟延玩视,速速。须至牌者。”江南江苏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在接到两江总督部院麻、江宁抚院马的修志宪牌后,于闰七月二十四日再向府州县全文转发该宪牌,并重申“该府照河南、陕西通志款式纂辑成书,呈送本司,以凭转送督抚、部院,查核订政,咨达礼部,勿得迟延,玩视取咎”。这件文书,一方面很清晰地展现了总志编修与通志、府州县志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了解了清代修志公文的流转程序。

  3.呈现镇江修志历史。 仓修良先生曾指出:“编纂的连续性是方志这种著作又一个显著特点。……最能体现出这种著作编修连续性,以《镇江府志》最为典型。”注569 镇江尽管修志事业发达,但流传至今、康熙以前的志书也只有《嘉定志》、《至顺志》、《万历志》三种。(康熙)《镇江府志》在卷首设置旧序类目,全文收录《咸淳志序》、《成化志序》、《正德志序》、《万历志序》。方逢辰《咸淳志序》:“景定癸亥之冬,逢辰问戍来润。……府卿陈公均……一日命逢辰曰:郡有志,嘉定七年史贰卿昇校官重修,今余四十年,若军若府之事,革去旧者固多,更而新者亦不少,子曷为我网罗而辑续之。逢辰答,以图志盍属郡博士,赘丞非所职也。纂修宜择大手笔,浅陋非敢当也。辞再至弗获,则俾与淮海书院山长永嘉黄君国用共之。求乡士之齿宿而闻见博者,得二人焉。前鄱阳县丞艾君庆远、府学正黄君开,皆逾八帙,庞眉皓首。及亲前辈典刑[型],其谈乡井事具有本末,则又从而延致之。……始甲子春,至夏四月亦既草创,而公自润易苏,则以是属兼府饷使赵卿汝模,稿脱矣。是秋逢辰获试,而山长黄君以校文岀。赵公且归,束高阁者一年。都丞陈公梦斗来,适时多事,有所未暇。今王人赵公与可兼郡组,而府卿兼庾节,亦乐闻之,于是命工锓梓,始遂初志。”丁元吉《成化志序》:“国朝永乐中,先伯考兰室先生续修之者,于兹百年,卷帙亦散逸矣。虽元吉少从乡里耆年所闻国初时事,今后生辈亦渐不获知,深惧一郡可传之事泯灭,于编残简脱风声消歇之余,慨然欲续先人之遗书而未及也。去年冬,适归自京师,郡守博兴熊公良佐政平讼理之暇,文献是征,惟新旧作,偕贰守荆郡伍侯廷玉、判府云中孙侯大用、永嘉陈侯宁之、南安刘侯朝宗,而属元吉以草创,其参校则委诸节推孙侯文冕。元吉虽有志,姑欲述先业以俟君子,岂敢当此寄哉!辞不获,乃假馆寿丘僧舍,取旧本证以史志、图经、传纪、文集诸书,旁摭断碑残碣,询于父老。为复位其凡例,提其纲要。繁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正之。增其新事,参以异闻。仍严其去取,门分类别,又为附录于后。总若干卷,录以归于公。公重加精校,以成是书。”林魁《正德志序》:“正德七年壬申八月,予以户曹属被命知镇江府。维时,其府推官史君宗道,考绩寓京师,归《府志》一册。阅之所载,视旧录甫什一。盖先是史君尝重纂此书,至是以所脱稿就正于郡先达冢宰邃庵杨公、宗伯介庵靳公。二册首刻也。无何,史君擢给事中南京。予至郡忽半载,邃庵公以书督予,曰:郡志盛举也,无因循废阁,以委劳于后之人。且恐愈远愈失,文献将无所于征矣。乃就史君请故草全帙,命工足之。自疆域至函管,凡九卷,为旧刻。自学校至杂纪,凡二十三卷,为今刻。其文惟人物卷,予尝与今推官黎君乾德间有补拟,余则皆因其旧也。”据此,镇江历史上还有:宋陈均、赵汝模、赵与可修,方逢辰、黄国用纂(咸淳)《镇江志》;明丁礼纂(永乐)《镇江府志》;熊佑修,丁元吉等纂(成化)《镇江府志》;史宗道纂修,林魁、黎乾德等增修(正德)《镇江府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