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新觉罗家族史_刘小萌【完结】(65)

  话说回来,每年三次大祭(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皇帝亲临坤宁宫行礼,惟有王、贝勒和一品大员等有幸食肉。届时“上(皇帝)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130]仍是祖辈骑射年代的遗风。

  宗室王公府第,也各有祭神之所。神殿一般位于王府“大殿”后边,犹如清皇宫中的“乾清官”后面有“坤宁宫”,只不过“具体而微”。神殿是王府中最神圣的地方。窗户仍保存关外旧俗,用高丽纸糊。殿侧竖神竿(唆啦竿子),高约两丈余,尖顶下有方锡斗。全家人对神竿不敢稍有亵渎,甚至它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不容践踏。祭祀内容、仪制与坤宁宫祭祀大同小异。司祭者亦为“萨满太太”。[131]

  虽然爱新觉罗氏的萨满祭祀与仪礼浸润了许多外来文化的成分,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只是简单地抛弃掉自己固有的宗教习俗。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是有政治考虑的。早在皇太极时,他虽然下令限制民间萨满跳神,禁止奢靡,却从未完全取缔萨满教。推究其原因,作为一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皇太极在引入汉文化的同时又不免顾虑重重,因为传统文化的析解,必然会危及清朝的统治。所以,他曾不厌其烦地强调保持“国语骑射”的重要意义,以金朝女真人汉化为鉴,谆谆告诫子弟们不要忘掉本族的传统和风俗。而萨满教的信仰、仪礼,正是其民族文化中根源最深、渗透力最强的一部分内容,又怎么可能完全废弃呢?入关以后,特别是乾隆年间,面对满洲人“汉化”的严重危机,清朝统治者不仅沿用皇太极的做法,将“国语骑射”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加以重申,并且提到关系“社稷倾危”、“国家灭亡”的高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对包括萨满教信仰在内的满洲旧俗的整理,才有以爱新觉罗氏祭祀内容为蓝本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纂修。

  图22 满文《萨满祭祀》书影

  问题是,当满洲统治者定鼎中原以后,在文化上不能不面对更为多元的选择,选择的结果,也不能不在他们的精神世界——包括宗教观得到折射。事实上,尽管萨满教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爱新觉罗氏的嗣裔中始终保持了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族人,皈依了形形色色的外来宗教。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福临年仅24岁病亡,功业上虽未来得及有大的建树,但其个人习性行径,对后来皇族子弟却影响甚巨。他在临死前颁布的“遗诏”中自责说:“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意中所指,当包括喜汉文学,好禅理,任用汉臣。福临生前最宠幸贵妃董鄂氏。董鄂妃于顺治十四年(1657)生一子,福临因得到理想的继承人而喜出望外,未料两个月后夭折。三年后,22岁的董鄂妃去世。这使感情脆弱的福临痛不欲生,以至众人日夜守护,以防其自尽。从此,他陷溺于僧众之中。

  此前,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怂恿,福临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明末以来,太监多笃信佛教。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安排下,福临在海会寺邂逅禅僧性聪(憨璞)。对他的言谈佩服至极,不久召入宫中,请教佛法,并赐“明觉禅师”封号。以后,福临成为佛教禅宗一派的信徒。南方高僧玉林琇、溪森、木陈忞等相继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玉林绣应福临之请,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痴道人”。福临对这些僧人自称弟子,以示尊敬。董鄂妃死后,福临为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完全沉迷于释道。他甚至命溪森为其净发,决心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玉林琇奉诏回京后得知此事,十分恼火,当即要烧死他的弟子溪森,促使福临打消了出家念头,重新蓄发。[132]不久,福临听从玉林琇建议,命选僧1500人,于阜成门外慈寿寺从其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福临虽许以蓄发,但出家之念未消。只是不久即出痘而死,出家之事未果。此后,民间传说福临没有死,而是到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并以康熙帝在位时多次奉母后巡游五台山为依据。又说福临因痛悼董鄂氏,到北京天台山慈善寺出家为僧,以寻求慰藉,甚至指该寺中某和尚的肖像为顺治皇帝。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但福临所为,开启了有清一代宗室贵族子弟参禅学道的风习,却是事实。

  图23 慈善寺(北京市石景山区)燃灯古佛像

  雍正帝胤禛少年时代喜读佛家典籍,在藩邸时结交僧侣,过往甚密。据说还请人代他出家为僧。他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还把阐述佛家出世思想的《醒世歌》辑录在《悦心集》中。《醒世歌》宣扬万事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如说“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是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胤禛涉身争夺皇位的漩涡,难免不起看破红尘的念头。不过,他一面以嘲讽的态度对待“采花蜂”们“到头辛苦一场空”的无益,一面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对帝位的角逐,并且最终如愿以偿。可见,他散布出世思想,应寓有减少政敌攻讦倾陷的考虑。

  然而,当他真正坐上皇位,于日理万机之暇,与佛教的关系不仅没有疏远,反而更加密切,态度也更为笃诚了。他自号“圆明居士”,又称“破尘居士”,在批写臣工奏折和下达谕旨中都谈及佛法,议论佛事。雍正十一年(1733),诏令天下高僧集会宫中,胤禛亲自说法,与众僧研讨经典。除他外,还有五位亲王,三位大臣。他编纂反映佛道思想的《御选语录》,把自称圆明居士的语录也编入。此外,他刊行了延寿和尚的《宗镜录》100卷,并着手重印佛经,但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才出版了其中的27种,汇成一集,书名《佛经二十七种》。又精造佛经20种,编为《经海一滴》6卷,付梓印行。这些都说明,胤禛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