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新觉罗家族史_刘小萌【完结】(73)

  [123] 《八旗通志》(初集)卷55,第1044页。

  [124] 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69页。

  [125] 《清史稿》卷58,第2571页。

  [126] [日]三田村泰助:《清朝前史的研究》,同朋舍1965年版,第393页。

  [127] 章乃炜、王蔼人编:《清宫述闻》,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660页。

  [128]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1183,第786页。

  [129] 溥佳:《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130] 昭梿:《啸亭续录》(附载于《啸亭杂录》),第377页。

  [131] 载涛、溥佳等人有关王府祭祀的记述见《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270、347—350页。

  [132] 陈垣:《顺治皇帝出家》,载《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3] 昭梿:《啸亭杂录》,第274页。

  [134] 同上。

  [135] [美]A.W.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上),第574页。

  [136] 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37] 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第114页。

  [138] 《清世宗实录》卷59,第24页下。

  [139] 引自陈垣《雍乾间奉天主教之宗室》,载《陈垣学术论文集》,于苏努一家信教始末考证精详。

  [140] 德沛其人其事及奉教始末具详陈垣《雍乾间奉天主教之宗室》。

  [141] 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第218页。

  [142] 奕赓:《佳梦轩丛著》,第30、143页。

  [143]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2,第29页。

  [144]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8,第118页。

  [145] 奕赓:《侍卫琐言》,载《佳梦轩丛著》,第67页。

  [146] 奕绘:《明善堂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147] 引自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第59页。

  [148] 转引自朱眉叔等选注《满族文学精华》,第17页。

  [149]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第2页。

  [150]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8,第118页。

  [151] 同上书,第119页。

  [152] 震钧:《天咫偶闻》卷1,第12页。

  [153] 朱眉叔等选注:《满族文学精华》,第313页。

  [154]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22页下23页上。

  [155]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9,第133—134页。

  [156] 奕赓:《管见所及》,载《佳梦轩丛著》,第84页。

  [157] 赵维和:《满族故地的爱新觉罗氏谱书》,载《北方民族》1995年第1期;沈阳市民委民族志编纂办公室编:《沈阳满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58]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第24页上。

  [159]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540页。

  [160] 杜家骥:《满族入关前后之取名及相关诸问题分析》,载《满学研究》(2),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161] 杨珍:《康熙皇帝一家》,第168页。

  [162]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1,第4页。

  [163]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第22页下。

  第六章 皇族制度

  清朝统治者一向标榜“满汉一体”,表白其对待满、汉毫无异视,实则歧视汉人。不但如此,在旗人内部,也有种种差别。雍正帝曾露骨地对臣下说: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有一善人,满洲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1]这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宗室,其次满洲,其次汉军,最后才是汉人。雍正帝的这一表白充分说明了“满汉一体”政策的虚伪性。事实上,就旗民关系而言,旗人地位优于民人,就八旗内部关系来说,满洲人地位高出于汉军。复就满洲人范围而论,宗室人员又拥有其他满洲人无法企及的特权。亦如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待本族成员那样,清朝皇族的特权是用一系列制度、则例、法律来加以固定的。

  清朝入关后,皇族人口越来越多,其内部经历了愈演愈烈的分化,尊卑贫富,相差悬殊。皇族制度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严格内部的等级,以确保极少数宗室显贵的特权利益不受到伤害。

  一 宗室等级

  清朝开国初期,皇帝的家族成员,除了因有罪获谴的以外,几乎都授以爵职。入关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族子孙不断繁衍,于是,围绕着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支派的远近和出身的嫡庶,在宗室内部发展起不同的等级来。

  清朝封爵始自崇德年间,顺治年间加以充实,到乾隆年间才形成完备的制度。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封爵表,规定宗室爵位十四等:(1)亲王,(2)世子,(3)郡王,(4)长子,(5)贝勒,(6)贝子,(7)镇国公,(8)辅国公,(9)不入八分镇国公,(10)不入八分辅国公,(11)镇国将军,(12)辅国将军,(13)奉国将军,(14)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详见附录一表2)。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