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羹尧之死_郑小悠【完结】(9)

  实际上,康熙皇帝对于年羹尧的才华还是很欣赏的,虽然在殿试名次上刁难了他,让他排名倒数,但在选拔翰林院庶吉士时,仍将其破格列入其中,为他此后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三十九年这一科殿试也是个大响榜,除了前面提到的励廷仪、史贻直、刘师恕都连捷高中外,康雍乾时期另一位重要人物——张廷玉,也与年羹尧成为同榜同年。此外,如沈近思、魏方泰、查嗣瑮等,都是雍正、乾隆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

  与乡试、会试两科的同年们相比,年羹尧的升迁速度极快。康熙四十八年,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就升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成为高级官员,随后外放四川巡抚,主政一方。到康熙去世时,年羹尧已经担任川陕总督多年,并协助十四阿哥胤禵办理西北军务,是当朝最年轻、最重要的封疆大吏。

  而他最优秀的两位同学鄂尔泰、张廷玉呢?鄂尔泰比年羹尧小两岁,少有才名,是大学士李光地看好的希望之星。可惜,鄂尔泰在康熙三十八年中举后,并没有马上考中进士。鄂尔泰之父鄂拜在清水衙门做官,收入有限,其家子弟颇多,又都读书从事举业,所以家庭负担很重。这种情况下,身为长子的鄂尔泰不得已利用父荫入宫任侍卫。这对一直以读书人自居的鄂尔泰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在宫里站岗,也不忘捧着书读,看翰林们进呈文章给皇帝批阅,也忍不住技痒,偷偷交一篇混在其中。这么一个人,显然很难和同为侍卫的满洲贵胄子弟同事们搞好关系。康熙末年,他又被调到内务府慎刑司任司官,直到雍正即位,始终沉沦下僚。郁郁难伸的鄂尔泰曾作《咏怀》诗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而他的同学,四十岁的年羹尧此时已做到了总督。

  张廷玉比年羹尧大八岁,是大学士张英之子。他家世清贵、风度翩翩、文笔超群,还精通满文,所以一直被康熙皇帝留在身边草诏,很受信用。到雍正即位前,张廷玉已经升至吏部侍郎,在同年中也是进步比较快的。不过,按照通常的观念,张廷玉一入仕途,就始终在皇帝身边工作,没有做过实务,更缺乏独当一面的经历,履历终究不够漂亮,后劲儿也不足。所以当时就有人建议康熙帝,将张廷玉外放一任巡抚,历练历练。没想到康熙皇帝当即反对,表示这个小张啊,真不是干实际工作的料,还是留在自己身边写写稿子吧!

  至于其他的优秀同学,像蒋廷锡、励廷仪、史贻直,都和张廷玉性质类似,常年在康熙身边担任文学侍从。而门第最高的伊都立,则因为外公索额图的倒台变得难以出头,堂堂宰相公子,也跟鄂尔泰一样,混迹在内务府的郎官之中。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致力于“提拔年轻干部”,年羹尧的同年们政治地位飞速攀升。到年羹尧用兵青海的雍正二年,他的乡试、会试同年中,张廷玉任户部尚书、励廷仪任刑部尚书、史贻直任吏部侍郎、沈近思任吏部侍郎、蒋廷锡任户部侍郎、王景曾任礼部侍郎、伊都立任兵部侍郎、唐执玉任大理寺卿、鄂尔泰任江苏布政使。他们中间年长的五十来岁,年轻的还不到四十岁,但都已是新君柱石、朝中的实权派人物,这与年羹尧的举荐是分不开的。

  年羹尧是个重感情的人,也特别看重自己的文人身份和在科举圈的形象,所以一直致力于“先富帮后富”、带领同年们走向“共同富裕”。在众多同年中,他尤其看重与自己性格更接近的鄂尔泰、史贻直二人。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对朝中大小官员尚不了解,多所询问,年羹尧遂向皇帝推荐二人,特别是对鄂尔泰,可谓不遗余力反复推荐。鄂尔泰在雍正年间的崛起,与年羹尧有莫大关系。

  不过,很多同年对年羹尧的热情似乎并不买账。在这些同样心高气傲的同年们眼里,年羹尧的路走得太顺,性情又过于张扬,实在令人不服气。雍正二年底,年羹尧青海凯旋,前往城外迎接的群臣望风舞拜,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人群中唯有史贻直立而不拜,倒是年羹尧翻身下马,上赶着过来招呼老同学。

  至于鄂尔泰,更是始终不给年羹尧好脸色。康熙末年,鄂尔泰自己还在内务府厮混时,就郑重告诫要随年羹尧前往川陕军中的好友傅德,不要与年某人走得太近,此人行事肆无忌惮,早晚要出问题。雍正元年,鄂尔泰经年羹尧保举,从内务府郎中,被超擢为掌握全国税收第一大户的江苏布政使。鄂尔泰到苏州赴任后,从未向年羹尧表示感谢,也不派人到西北与年羹尧联系叙旧。倒是年羹尧特意派人南下问候,而鄂尔泰端坐高堂,面沉似水,以待下人之礼对待年府家人,吓得来人不敢多言。也正是如此,由年羹尧推荐而走上仕途快车道的鄂尔泰、史贻直等人,并没有因为年羹尧的倒台受到牵连,而是继续作为雍正皇帝最信任重用的大臣活跃在朝堂上。相反,倒是雍正皇帝利用年羹尧特重科举同年关系的特点,在“倒年”斗争中使用反间计。至于怎么个反间法,我们后面继续谈。

  春风得意马蹄疾

  入仕后的年羹尧,仕途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在此,我们大致罗列一下他的升迁路径。康熙三十九年,二十一岁的年羹尧考中进士,当年五月,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年羹尧顺利通过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博士后出站”,成功“留馆”,任职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官。实际上,那一科的散馆考试合格率很低,四十多名庶吉士中只有十人考试合格,其余或降归普通进士班中候选,或仍然在庶吉士班中延期学习,可见年羹尧在其中亦属佼佼者。两年后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年羹尧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当时的四川由于受到明清之际战争的破坏,人口萎缩、经济凋敝、文气不振,在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中重要性不强。即便如此,年羹尧能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主持一省乡试,成为众举人的“座师”,也是得意之事。回京后,年羹尧很快在翰林院内进行职务升转,先后担任了正六品的侍读与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又以侍讲学士身份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一年后,升任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可谓“春风得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