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甘州回鹘史_朱悦梅/杨富学【完结】(8)

  [19]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

  [20]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164~165页。

  [21]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0页;魏良弢:《八四○年回鹘西迁辨析》,《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432页。

  [22] 汤开建:《“庞特勤居甘州”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117~122页。

  [23] 高自厚:《论庞特勤为回鹘共主——兼论回鹘史上的衰奔时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53~61页。

  [24] J. Hamilton, Les Ouighours à l’époque des cinq Dynasties. D’apres les Documenta Chinos, Paris 1955, pp. 143-144(哈密顿著,耿昇、穆根来译:《五代回鹘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154页)。

  [25] 水谷吉朗,“甘州回鹘可汗の系谱”,《史观》第99册,1978年,第84页。

  [26] 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甘州回鹘历史区域地理分析》,《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第79~86页(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320页)。

  [27] 刘全波:《甘州回鹘、凉州吐蕃诸部与党项的战争及其影响》,《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第29~34页。

  [28] 祝启源:《北宋时期吐蕃与甘州回鹘关系简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第3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110页。

  [29] 李萍:《关于甘州回鹘的几个问题》,《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第54~57页。

  [30] 钟进文:《甘州回鹘和摩尼教的关系——兼述东西贸易中的宗教因素》,《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第13~15页。

  [31] 赵学东、杨富学:《佛教与甘州回鹘之外交》,《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第38~43页。

  [32] 杨富学:《甘州回鹘文化考屑》,姜锡东、丁建军主编:《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46页;杨富学:《甘州回鹘宗教信仰考》,《敦煌研究》2011年第3期,第106~113页。

  [33] 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朱悦梅、杨富学:《甘州回鹘与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74页。

  [34]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386页。

  [35] 《裕固族简史》编写组:《裕固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6]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页。

  [37] 程溯洛:《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畏兀儿的迁徙及其下落》,《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第13页。

  第一章 漠北回鹘汗国的兴衰

  第一节 回鹘的来源及其发展壮大

  一 回鹘的名称与族源

  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回鹘,是Uighur的古代译名,本义为“凝固、凝结”。这个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写法很不相同,故译名颇多。南北朝时作乌护、乌纥或袁纥,隋作韦纥。隋大业年间(605~618年),以韦纥为首的铁勒诸部组成联盟,称“回纥”。[1]这是回纥/回鹘之名最早见诸史册。唐朝仍作回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回纥首领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即回鹘汗国第四代可汗顿莫贺)向唐朝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2]宋代仍以回鹘名之。蒙元时代,常被译作畏兀儿,有时又译作瑰古、乌鸽、畏午儿、委兀儿、畏吾儿、畏吾尔、畏吾而、畏吾、畏兀、卫兀、外五、伟吾尔、伟吾而、伟兀、伟兀尔等。清代称为回子、缠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定名为维吾尔族。[3]为便于叙述,本书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概称之为回鹘。

  关于回鹘的族源,学界长期存在着多种说法,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回鹘的远祖应为秦汉时代活跃于漠北乃至西域的丁零,后来又演变为铁勒、高车等,至隋代始有乌护、袁纥之谓,唐代始称回纥/回鹘。

  丁零属于北方突厥系的部落民族,约公元前3世纪时即已活跃于历史舞台,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丁零的古音为dian lian,原意指“河”,后来用以指“河边的人”,在其后的发展中分为东、西丁零人。东丁零人游牧在贝加尔湖一带;西丁零人在鄂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到南北朝时,丁零人被称为高车或者敕勒。据《魏书》卷一○三《高车传》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文中的“诸夏”,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汉人、南朝人和汉化的鲜卑人等,而北方指蒙古语族的鲜卑、柔然等民族。

  秦汉时期,匈奴强盛,丁零在其北边。早在公元前3世纪,丁零人就活跃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并与中原华夏王朝有过交往。丁零与蒙古高原的匈奴关系十分密切,曾一度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很多丁零人沦为匈奴的奴隶。到1世纪中叶,匈奴势力渐趋式微,丁零势力逐步壮大。后来匈奴因势衰而南迁进入大漠,部分丁零人开始南下。南北朝时,史书称丁零为敕勒。北魏时,敕勒游牧于东到贝加尔湖地区,西到土拉河以西的广袤地区,甚至在阿尔泰山及塔尔巴哈台(即塔城)一带也有丁零人的活动,以后继续向南发展,越鹿浑海(今布伦托海)而散布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