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普鲁士之战_普里特·巴塔【完结】(121)

  [38]F·胡泽曼,《信念永存》,第498-499页

  [39]H·绍夫勒,《维斯瓦河上的坦克》,第46-52页

  [40]P·波拉拉,《永远的伤痛》,第223页

  [41]R·蒂曼,《第83步兵师师史》,第308页

  [42]H·舍恩,《波罗的海,1945》,第321-322页

  第十一章 恶魔与深海之间的海利根拜尔

  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中的无辜受害者从红军的报复中挽救出来。

  ——H·绍夫勒[1]

  2月初,莱因哈特指挥过的三个德国集团军,相互间的联系被苏军有效地隔开。瓦尔特·魏斯的第2集团军,现在隶属于希姆莱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正坚守在维斯瓦河下游和埃尔宾。北面,劳斯将军第3装甲集团军辖下的几个师更名为“泽姆兰”集团军级支队,被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部队粉碎后退入泽姆兰半岛;另外几支部队被围困在柯尼斯堡。在这两个集团军之间的是弗里德里希·米勒将军指挥的第4集团军,他们退至冰冻的弗里施潟湖,与柯尼斯堡保持着极为脆弱的联系。

  随着东线的崩溃,曾出现过许多包围圈,大多围绕大型城市形成——例如维斯瓦河中游的要塞城市柯尼斯堡,另外还有但泽、布雷斯劳和波森。除了为难民和守军提供保护,这些包围圈内的城市还输出了宝贵的工业资源。在布雷斯劳,城内守军一直坚守到战争临近结束,他们充分利用了城内工厂临时制造的武器,包括从未爆炸的苏军炸弹中提取出的高爆炸药。在柯尼斯堡,工程师们对被包围前带入城内的大批受损车辆加以修理,为第5装甲师提供了可用的战车。但对被包围在纳坦根地区(这个包围圈很快被称为“海利根拜尔口袋”)的第4集团军来说,没有这样的资源可资利用。沿海地带的各个镇子太小,无法提供太多的保护,也完全缺乏工业能力。这是这个大型包围圈被迅速消灭的原因之一。

  围绕海利根拜尔、柯尼斯堡和但泽展开的战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了作出一个连贯的描述,每个包围圈的毁灭将在接下来的三个章节里单独加以叙述。

  在一片沿海岸延伸70公里,略低于内陆的狭小地带,构成7个军的24个德军师残部拥挤在这里,另外还有数十万来自东普鲁士各地的难民。按照希特勒的命令,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守卫东普鲁士的每一寸土地,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包围圈内的守军多次提出突围,要么沿海岸线向北赶往柯尼斯堡,要么向南冲向埃尔宾,但这些要求都被拒绝。尽管第4集团军获准将其迅速衰减的部队集结起来,但这样一场突围只有在放弃大量领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确保成功。但不管怎样,德国人没有作出任何尝试。通过慢性子、缺乏想象力的米勒,希特勒恢复了对第4集团军的控制,他不打算放权。就连局部性战术后撤,在没有获得明确批准的前提下也被严格禁止。

  事实上,德国第4集团军将士们的任务是为平民们的疏散争取足够的时间。另外,他们也希望将苏军牵制在东普鲁士,为西部德军构建一道新防线赢得时间。其实,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突破德军最后防御所需要的力量,但德国第4集团军的将士们依然抱有这样一种希望:他们的牺牲也许不会被白白浪费。

  截至1月底,海利根拜尔包围圈的周边阵地,从弗里施潟湖岸边的托尔凯米特(Tolkemit),沿着帕萨格河(Passarge)通往一个以古特施塔特为中心的突出部。从这里,包围圈向东北方延伸,沿着阿勒河穿过海尔斯贝格、巴滕施泰因(Bartenstein)和席尔蓬拜尔(Schippenbeil),然后,先转向北,再转向西北方,在勃兰登堡(Brandenburg)附近回到海岸边,这里与柯尼斯堡保持着脆弱的连接。

  穿越波兰和东普鲁士的迅猛推进已结束,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现在的目的是一个接一个地消灭他对面的敌军主力——盘踞在海利根拜尔和柯尼斯堡的第4集团军,然后是“泽姆兰”集团军级支队。首当其冲的将是海利根拜尔包围圈。被霍斯巴赫突围尝试打得晕头转向的苏军第48集团军现在已恢复过来,依然沿包围圈西侧布防,第3集团军位于其右翼。第3集团军的右侧是第50集团军,指挥该集团军的是新上任的费奥多尔·奥泽罗夫,他接替了缺乏效率的博尔金。再过去就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部队:第31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苏军第5集团军,在近卫第11集团军的支援下,面对着包围圈的北端和柯尼斯堡周边阵地的南部。

  海利根拜尔包围圈

  海利根拜尔包围圈沿弗里施潟湖的海岸构成。微微倾斜的海床、温和的潮汐形成了波罗的海海岸的特点。海风和海浪的千年研磨已将岸上的岩石化为细细的粉沙,而相对较小的潮汐流将这些细沙裹挟到离岸不远处,形成一系列沙洲。这样一道沙丘线,在当时被称为弗里施沙嘴,将弗里施潟湖与波罗的海隔开。弗里施沙嘴的西南端与内陆相连接,一条狭窄的水道将其东北端与皮劳隔开。弗里施潟湖的最窄处约为7公里宽。潟湖的水不深,最深处只有几米,而且在冬季经常结冰。1944年-1945年的冬季是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季之一,这使潟湖的冰面比以往结得更厚、更硬。德国军队和难民被逼退到这片地区时,潟湖上的冰面已厚得足以支撑车辆。当地居民对弗里施潟湖抱有极大的敬意。冬季,这里的冰层往往厚达一米,狂风卷起时,冰层发生移动、破裂,相互叠加在一起。而在其他日子里,冰面上笼罩着一层浓雾,很容易让人丧失一切方向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