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_[德]艾米尔·路德维希【完结】(94)

  在他的同辈人中,只有贝多芬可以作为征服者同拿破仑并驾齐驱。歌德是位贤哲,但不是战士。当时充满世界的君王思想,如统治、胜利、荣誉等欲望,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充满在年轻人的头脑中,这些思想是受拿破仑的言行,也是受贝多芬的作品的鼓舞产生的。19世纪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这两个人所散发出来的火一般的力量了。直到今天,没有任何精神力量能像贝多芬交响乐的最后乐章那样鼓舞人们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了。

  拿破仑征服维也纳后,当时市内正在上演贝多芬的新作品《第五交响乐》,一位军官在最后乐章的开始,跃立高呼:“皇帝在此!”这一偶然事件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含义。说明上千颗心同时感受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拿破仑同莫扎特、康德相比?也没人提到巴赫和莎士比亚?为什么没有别的军人,当代的或过去的,曾经鼓舞贝多芬为他奉献自己的一件作品?

  拿破仑和贝多芬出生年月相距不远;他们的身材差不多,虽然根据贝多芬的朋友的描述,贝多芬显得更壮实。两个人都在差不多的年龄经历了大革命。年轻时,两个人都以新异教徒的气派狂饮,这对于基督世界来说,将受到坚决的抵制,也根本不考虑什么道德和什么完美的生活。“昨天”,年轻的贝多芬写道,“他们的没完没了的谈话弄得我好不伤心。见他们的鬼去吧!我才不要他们的道德呢。力量——这是区别于别人,使自己永占上风的人的道德;这也是我的道德。”还写道:“我将进入命运之关,它决不会使我低头。”有时他会像普罗米修斯般的对一个小提琴手咆哮,因为这个小提琴手说有些乐章无法演奏:“你以为我会相信你那把可怜的小提琴吗?我相信的是我自己。”拿破仑也常常是这样的。但只是只言片语,因为贝多芬过的是单独的创作生活。但是上百件作品可以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一点儿也不了解他,如果我们得到一个不知名者的全部作品,把它锁在箱子里,连最聪明的人也会对泰坦迷惑不解的。一个天才与另一个天才的亲缘关系,将使事情更为清楚。

  波恩的贝多芬雕像

  路德维希说:“在他的同辈人中,只有贝多芬可以作为征服者同拿破仑并驾齐驱。”当时充满世界的君王思想,如统治、胜利、荣誉等欲望,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充满在年轻人的头脑中,这些思想是受拿破仑的言行,也是受贝多芬的作品的鼓舞产生的。19世纪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这两个人所散发出来的火一般的力量了。

  确实,人们不应该去想拿破仑的国家大事,他的作战计划,而应该去看看他年轻时的情书,少数作战命令,以及在圣赫勒拿岛上的讲话;也不需要去摘引如泣如诉的柔板,《田园交响乐》和《春天奏鸣曲》中的诗情画意。每一个比较,就像两个交叉在一起的圆圈,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如果取两个人性格中的这一可以说明问题的部分,人们也将会受到很多限制。贝多芬常常沉思忧郁,陷入困难的境地,拿破仑却没有同样的情绪。一个把自己的伤感诉之于不朽的旋律,另一个却以沉默来压制自己的情绪。世界和女人已经表明,皇帝与作曲家太不一样啦,贝多芬求爱和屈服,拿破仑却命令和攫取。两个人之间一定有着巨大的鸿沟,其中的一个牺牲上千人的性命,另一个却舍不得伤害已经变节的侄子的感情。

  但是一次又一次地驱使贝多芬在他作品的结尾处,以火一般的意志追求胜利的愿望,使我们看到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和占领他思想主导地位的君王思想。否则他为什么要在他的交响乐和奏鸣曲里以崭新的形式重复追求达到胜利的高度,只是在他最后崩溃,到了他自己的圣赫勒拿岛后,才代之以悲哀的结尾?这个没有传统观念束缚,像皇帝一样专断的看问题的人,他的这种创作精神,使他远远超过或居于同样自信和不断追求的人之上。

  这是1803年。征服者已经吞噬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大片土地,在很多战役中把他们打败。作为莱茵地区和维也纳人,他和其他居民一样经历了很多遭遇。那时他正在创作《第三交响乐》,他用铅笔在第一页上写道:“为拿破仑而作。”在第一次草稿上他写了两个名字:

  波拿巴——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这并不是唯一的奉献给别人的作品。贝多芬曾为很多买了他的创作权或以别的方式资助他的亲王们创作过,也曾为崇拜他的朋友,或为他心爱的女人创作过。第一部奏鸣曲是奉献给贝多芬自认为是他的学生海顿的。普鲁士可怜的小国王也以这种方式得到了《第九交响乐》。但是贝多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一个他从来没有也不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的大人物,即使他最崇拜的歌德也如此;也没有为纪念韩德尔或巴哈写过什么东西,也没有把自己的名字用大写和别人的名字写在一起。在这份乐稿上他这么做完全是认为这两个人具有同等的伟大意义。人们几乎可以想象出,在他那间狭小的房间里,他如何严肃地写下两个人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雄姿

  因为他在拿破仑身上汲取了作品的养料。因为在这部作品里,他把这几年来的战争的恐慌精神化了,他早就聪明地预感到,当时还在继续发展的,过了很多年以后世人才称之为“主宰命运的人”的冒险家身上所具备的一些东西。《第二交响乐》和《第三交响乐》之间的巨大不同,表明战争本身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要比那个把当时的作家驱入仇恨或对他奉若神明的人轻微得多。的确,这是拿破仑,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坚定的三和弦里,把他推入世界主宰一切混乱,而在结尾的乐章里赋予他凯旋的胜利,但在中间又加进一段英雄的葬礼进行曲,因为他预知这个伟大人物的悲剧。最后他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当然是准备去付梓的,这一奉献可能只给他带来坏处,而绝非好事。因为在这部惊人的新颖作品里,他用音乐加以庆祝的胜利者,是他祖国的敌人,而且明显的他今后还要继续反对他的祖国。当时法国的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正在攻击自己的领导人,情愿离开获得胜利的国家,而不向他效忠,这样的时刻,一个异族人,一个德国人却向征服者表示敬意。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国作家。——译者注)也看到拿破仑天才的一面,但他还是离他而去了,而且遭到蹂躏的还不是他自己国家的人民。贝多芬,作为被征服国家人民的一分子,却迎面向这位新英雄走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