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59)

  从恽毓鼎、王振声的例子可知,癸卯科头场每房荐卷大约70卷,18房共计约为1260卷,四总裁平分,则每人约评阅头场荐卷315卷。然而,甲辰科头场考生共有5424人,头场荐卷却多达1784卷,每堂分446卷,每房则约荐100卷。前文已述,癸卯科头场考生为5287人,则甲辰科头场考生较癸卯科仅多出100余人,而荐卷却多出约500卷,似可知甲辰科头场考题的分辨率有所下降,亦即答卷趋同度高,故荐卷数猛增。如此自然导致甲辰科四总裁阅卷负担加重,大约每位总裁都比其癸卯科同事多阅120余卷。甲辰科四总裁至迟自三月十四日开始阅头场荐卷,到二十三日尚未阅毕。此时各房已有荐二场卷者,内监试王振声一概不收,“嘱其明日再荐,盖俟总裁将头场料理就绪,再荐二场,庶不致乱也”。岂料次日收二场卷后,“总裁传语,头场卷尚未阅讫,二场卷暂且停荐”,王振声“即传知各房”。[94]这是癸卯、甲辰两科在荐卷、阅卷上的不同之处。

  荐卷、取中标准

  明了考官荐卷、阅卷程序之后,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荐卷与取中标准问题。

  首先是科举考试重头场问题。言此者,常引陈澧的一段名论云:“今之科场,士子多者至万余人。人各为十四艺,试官不能尽阅也,于是三场专重第一场,视二场三场无足重轻,甚至有不阅者。故士皆专力于四书文,而成荒经蔑古之风也。”[95]意谓考生人数太多,考官阅卷任务过重,不能尽阅考卷,遂造成重首场的必然趋势。[96]不过,陈澧说的很可能是广东乡试的情形。其实安徽、江苏合闱的江南乡试士子常过两万,比广东的问题更严峻,考官不能尽阅试卷也是实情。然而,会试却略有不同。光绪以来,历科会试入场士子自4000多人至7000多人不等,平均6000人左右(详表4-7),比大省乡试人数少了许多。且会试四总裁、十八房同考官的高配,除了顺天乡试之外,也非其他省份乡试可比。[97]因此,会试考官阅卷负担似不像某些省份乡试考官那么沉重。

  看来解释科举重头场的问题,也可从阅卷、荐卷程序着眼。前文所述《北闱分房日记》以及恽毓鼎、王振声的记录,说明同考官全阅头场卷而荐其1/4左右(甲辰科则约1/3),二场、三场卷则先阅头场已荐者,一般照数续荐。恽毓鼎就说,三场即使草草了事,“阅卷者以头、二场已荐,于末场亦不能不稍予宽容”。[98]依此推之,二场若稍弱,因头场已荐,势必也通融续荐。商衍鎏亦指出,乡试中若第一场已荐,二、三场则加批续荐。[99]这样的荐卷程序和惯例无疑是导致重头场的重要因素。

  表4-7 同治、光绪两朝历科会试中额、考生数与中率

  表4-7 同治、光绪两朝历科会试中额、考生数与中率-续表

  不过,重头场无疑是事实,但程度到底有多高、具体如何操作也需要具体分析,笼统地讲重头场无助于深入理解取中标准和操作过程。如果考官只阅头场,头场未荐者不阅其后场,则不只是重头场,无异于是惟头场。恽毓鼎首日阅奉天、山西、贵州卷22本,荐4本,其余18本则几同落卷。他就不忘提醒自己:“落卷已入箱中,而矮屋对策者,犹惨淡经营,以冀衡文者之一顾,岂不悲哉!故房官必当略参后场,断不可仅阅头场遂定去取,摈其余而不寓目也。”[100]可以想见,只阅头场不看后场的情形必然存在。

  恽毓鼎和王振声尚顾及后场,所以因二、三场卷佳而有所补荐,只是数量比较有限。恽毓鼎补荐2本,王振声补荐5本,而甲辰科18房共补荐大约30本。[101]当然,一旦补荐,必系二、三场特别优秀,且经考官反复批阅斟酌,故中式的概率却也突增。恽毓鼎补荐2卷中至少有1卷中式,且甚得正总裁孙家鼐欣赏,竟高列恽氏第十三房房首。[102]甲辰年四月初六日,副总裁张百熙也曾与第五房同考官赵启霖“斟酌撤河南卷一本,补中十二房河南卷一本”。[103]癸卯科《会试闱墨》中,叶景葵只刻二场二道,祝廷华只刻二场三道,区大原、郭立山均只刻二场一道,说明诸人有可能靠二场补荐取中。陈善同仅刻第三场一道,也有可能由第三场补荐取中。[104]从癸卯、甲辰两科的补荐情形看,估计每科有30~50份补荐卷,则通过补荐最终中式者至少当有十几人,甚至20多人。这提示出在头场未荐的情况下,靠二、三场出色而“死灰复燃”的概率:大约靠补荐中式者占中额的1/15。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头场已荐之卷,其二、三场的优劣对于取中有何影响。毫无疑问,相当部分荐卷因头场受总裁格外青睐,实已预定中式。癸卯年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才开始荐二场卷之时,荣庆已经选中两人,拟刻其首场墨卷。其中之一为恽毓鼎所荐的湖北卷,拟刻其首场第三篇,对照《会试闱墨》可知为覃寿彭。[105]不过,必有另一部分头场荐卷在总裁眼中相差无几,并不能遽定高下,故需要比较二、三场的优劣以定去取。由于甲辰恩科头场荐卷数量剧增,这一情况必更加常见,于是二、三场影响取中的权重也就相应提升。甲辰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开始二场荐卷之前,正总裁裕德就托第一房同考官吴荫培向内监试王振声传话,“各房荐二场卷,如有出色处,可加批,有疵谬处,亦批出,若平正无疵,即可不批,其批条须于卷上露出少许,以便一望而知”,嘱其将此意“代达各房”。王氏“因书一纸,令送榜吏分达各房”。[106]裕德已有科举改制后衡文的经验,如此便宜行事,想必二场平正无疵者总裁可能将不再寓目,而出色加批者可能成为脱颖而出的重要参考,因疵谬而被批出者势必遭到淘汰。裕德此举不仅是减轻四总裁二场阅卷的负担,同时也在压缩备取的范围,以易于对比取中。于是二场是否有批就甚为关键。所以二场的重要性也体现于上述情况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