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69)

  [128] 谭延闿卷诚佳,但有小疵,详下文。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78页;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310~311页。

  [129]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294~296页。

  [130] 《陆润庠致张百熙》(约甲辰三月中旬),《同光年间名人书札》第7册,近代史所档案馆藏,乙C19。

  [131] 北京大学堂编《京师大学堂同学录》,1903,第17页。

  [132] 《光绪甲辰恩科会试第六房同门墨卷》,1904年刻本,第1页。

  [133]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78页。

  [134] 《陆润庠致张百熙》(约甲辰三月二十日),《同光年间名人书札》第7册,近代史所档案馆藏,乙C19。

  [135] 《陆润庠致张百熙》(约甲辰三月底),《同光年间名人书札》第7册,近代史所档案馆藏,乙C19。

  [136] 《陆润庠致张百熙》(约甲辰四月初),《同光年间名人书札》第7册,近代史所档案馆藏,乙C19。

  [137] 赵启霖:《赵瀞园集》,施明、刘志盛整理,湖南出版社,1992,第332~333页。

  [138] 王振声:《心清室日记》,第113页。

  [139]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311页。

  [140] 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春明梦录·客座偶谈》,第35页a~36页b。

  [141] 《陆润庠致张百熙、戴鸿慈》(约甲辰四月上旬),《同光年间名人书札》第7册,近代史所档案馆藏,乙C19。

  [142] 王振声:《心清室日记》,第115~116、118页。

  [143] 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90册,第399~400页。

  [144]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28页。

  [145] 清代历科会试中额(贡士数),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表27,李荣昌等译,第129~133页。同、光各科中额及考生人数,详表4-7。

  [146]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校注,第80页。

  [147]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第65页。

  [148] 这与借闱河南导致不少考生视为畏途而未赴考,且有的考生迟误场期有关。此外,《辛丑条约》规定北京等闹义和团地方停试五年,故直隶考生人数较往常减少200余人,满洲、蒙古、汉军京旗考生亦减少200余人。

  [149] 按,每科会试中额,即贡士数,与进士数略有出入。李林据张仲礼统计的数据,计算出清代每科进士总平均数为239人,遂得出癸卯、甲辰二科进士数均高于有清一代总平均数的认识,固然不错,但考虑到同、光以来贡士数与进士数飙升的实际,则癸卯、甲辰贡士数较前减少才是两科会试更为切实的特征。李林:《从经史八股到政艺策论: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论析》,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5期,2012年7月,第192~193页。

  [150] 同考官恽毓鼎亦称“恐因人数不多之故”。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第1册,第220页。

  [151] 《致熊元锷》(甲辰二月十八日),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第249页。

  [152]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28页。

  [153] 张仲礼谓“实际上各省名额每次通常不变”,并以1889年会试中额为例作说明,略欠准确。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李荣昌等译,第100~101页。

  [154] 翁万戈校订《翁同龢日记》第7册,第3162页。

  [155] 礼部:《续增科场条例》(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第11册,第42页。

  [156] 李林:《从经史八股到政艺策论: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论析》,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5期,2012年7月,第193~194页。

  [157] 据《光绪辛丑科补行庚子恩科各省乡试同年全录》下册(1901年校刊,1902年刻本,第1页)、《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乡试同年全录》(1902年刻本,第1~22页)统计。此外,壬寅顺天乡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又分别取中“策论”举人37名、2名、1名、3名,甘肃无之。

  [158] 礼部:《续增科场条例》(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第11册,第9~10页。

  [159] 张守中编《张人骏家书日记》,第160页。

  [160] 张人骏的儿子、侄子以及张佩纶子张志潜均因张人骏为知贡举而回避。谭延闿虽来到开封,但因其姐夫胡翔林被派为内场监试官而回避。此种例子当有不少。因丁忧、生病、误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来汴的举人必然更多。

  [161] 由于上文估计未参加癸卯科会试的新举人人数时,相对保守,实际很可能比6个百分点更高。

  [162] 台北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4,第293、315~316页。内监试王振声记录的数据分别为5411人和1510人。王振声:《心清室日记》,第101、106页。

  [163] 《光绪癸卯恩科乡试十八省同年全录》,1903年刻本,第1页。

  [164] 正因为癸卯、甲辰进士大多数是由壬寅、癸卯各科举人考中的,也即中举后一两年内就考中进士,所以拉低了癸卯、甲辰进士的平均年龄。李林已统计发现癸卯、甲辰贡士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2.5岁和30.5岁,低于张仲礼所统计的1835年(约36岁)、1868年(约34岁)和1894年(约33岁)三科进士的平均年龄,且呈逐渐年轻化趋势,惟自称“具体原因待考”。李林:《从经史八股到政艺策论: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论析》,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5期,2012年7月,第194~195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