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95)

  显然,癸、甲二科即用知县的补缺速度比经常被人引用的论断要快许多。究其原因,当然有可能是何刚德等人夸大了即用知县的拥挤情形,但更合理的解释是,癸、甲二科距上届戊戌科已过五六年,而此后的七八年间,除7名未殿试贡士以即用知县用,再无即用知县分发各省。所以,随着时间推移,进士即用知县的存量愈来愈少,物以稀为贵,且癸、甲二科即用知县中颇不乏干吏,自然补缺更快。

  这也说明,停废科举对癸、甲二科即用知县这一大群体,反而产生了“利好”的影响。其实,时人亦注意到地方正途州县官日少的趋势。癸卯科进士、御史萧丙炎就曾以“京内正途部员练习法政者甚夥,如癸卯、甲辰两科进士均系法政毕业,复经学部咨送出洋游历,考察新政,现已分隶各部”,奏请量予保送截取。[42]事实上,进士馆奖励章程本已规定,毕业考列中等的翰林、部属、中书“自愿外用知县”,照“散馆班次”,即“老虎班”用。后来考列优等、最优等的进士,亦不乏自愿改外者,遂亦比照考列中等人员,一体办理。[43]郭则沄亦称:“庶常、部曹毕业于进士馆,有愿改外者,均照老虎班即选,此历来所无也。”[44]因此,癸、甲二科京官改外者人数颇夥,几占主事、中书的1/5。这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事、中书的拥挤程度。此外,癸、甲二科以知府原班分省的叶景葵、张德渊和江绍杰三位,辛亥鼎革前分任大清银行监督、广西泗州府知府和江苏高等检察厅检察长。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续表1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续表2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续表3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续表4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续表5

  通过上文的考察,似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癸、甲二科进士在辛亥鼎革之前的补缺与晋升情况,可由表6-9展现出来。在鼎革之前,癸卯科进士群体有一半以上人已补实缺甚至获得晋升,甲辰科的数据接近一半。即用知县人数最多,而补缺率亦最高。部属次之,其中甲辰科部属反较其癸卯科前辈仕途更顺。此外,翰林院本无缺额限制,庶吉士留馆授编修、检讨,即系实缺。故表6-9所统计的实为翰林在京内外获得晋升的人数,远少于部属、知县补缺者,但鼎革前癸、甲二科出身的几位高官,仍是翰林起家。

  表6-9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补缺晋升统计

  其次,在废科举、改官制时代,由于部院扩张,缺分加多,且癸、甲进士策论出身,其中许多人又在进士馆或日本、欧美等国肄习法政、理财等“新学”,恰好适应了新政需要。因此,癸、甲二科主事、中书补缺及升迁的速度,竟远超其进士前辈。进士分部学习主事通常非二十年不能补缺的既往认知,已与清季最后几年的实情大为不符。最后的进士群体在科举废除后并未迅速“边缘”,总体还比此前补缺更快,只是部分人仕途超顺,火速升迁,同年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

  再次,废科举切断了榜下即用知县的来源,地方进士出身的知县日少,物以稀为贵,各省即用知县反而逐渐吃香。不仅近2/3(至少136人)的癸、甲二科即用知县在中进士后的七八年内已补实缺,远快于此前通常十余年得缺的速度,而且,癸、甲二科翰林、部属、中书改就知县的风气日盛,鼎革之前,约有40人改外补得实缺知县。因此,奇诡的是,废科举对癸、甲进士中的即用知县反而产生了“利好”作用。然而,下文将看到,辛亥鼎革对进士群体中任知县实缺者冲击甚大。虽然亦有少数人继续在原地或原省任官,更多的人则丢官回乡,或归隐林下,或出任幕僚,当然亦不乏伺机而动,寻求免保知事,“光复旧物”者。

  最后,虽然亦有少数癸、甲翰林遽升至监司高位,但从整体上看,在废科举、改官制时代,翰林受到的冲击最大,地位降得最快。失去科举依托的翰林群体,如何在后科举的立宪时代调适自我,因应变局,是下节讨论的主题。

  二 翰苑存废生死之争

  有清一代重科名,又以点翰林为尤荣。长久以来,翰林院既是人文渊薮,又是储才重地,高官多出其中,地位极其显要。张之洞曾有名言: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可以说,翰林院本来正是政学表里相依的化身。然而,在清末改科举、兴学堂,中西学此消彼长的新政浪潮下,翰林院却恰恰面临“学”与“政”的双重危机。一方面,翰林被讥为空疏无学,另一方面,朝廷用人也逐渐不重翰林。因此,庚子前后,整饬翰林院成了清廷除旧布新的重要举措,老翰林被要求研习所谓的新学实学。随后,当局进一步深化科举改制,诏开进士馆,以癸卯、甲辰两科翰林为主要学员,聘日本及留学生教习讲授法政等新学,实现了从翰林院庶常馆到京师大学堂进士馆的制度变革。与此同时,随着詹事府被裁,本已十分拥挤的翰林院,升转更形艰难。1905年科举立停后,足以名利双收且几乎为翰林包揽的试差、学差大减,[45]翰苑日渐式微。迨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改革官制,翰林院不仅地位下降,更时有消亡之虞,终至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前后发生了存废生死之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