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97)

  不过,癸卯、甲辰翰林仍在积极努力,其策略是先拜会时任吏部尚书的甲辰科座师陆润庠,沟通妥当后,再分别登门游说满汉军机大臣。其中王寿彭、水祖培、王大钧、朱汝珍、商衍鎏、高振霄、章梫、吴增甲、杨兆麟、黎湛枝、张书云、胡骏、林世焘等人奔走最为热心。八月十九日,王寿彭、黎湛枝、张书云、王大钧、章梫、朱汝珍、林世焘、胡骏等人拜谒陆润庠,言翰林院衙门事。四天之后,胡骏与王大钧、商衍鎏、朱汝珍、水祖培、王寿彭、高振霄等人为升品事,专程拜访大学士、满军机大臣世续,寻求支持。世续态度谦谨,“满口应承”。但鉴于当权者常常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胡骏也不能确定世续“果无异议否”。诸人随后即赴东兴楼应章梫之约,盖章梫热心此事,专待于此,欲聆消息。席间又约定二十七日在吴增甲家里再次聚议。二十八日,翰林们又登门游说大学士、军机大臣鹿传霖。[56]九月初一日,胡骏与黎湛枝、朱汝珍、张书云、谢崇基等人至王寿彭处,会议翰林升品折稿,随后由王寿彭、杨兆麟亲赴荣庆府上请示。[57]据说孙家鼐、荣庆于初二日画稿,“不日出奏”,尤其是各军机大臣亦表示赞成。[58]

  翰林群体的努力果然收到成效。九月二十五日,会议政务处议复延昌、李稷勋的折子终于出奏,距二人上折之日已过半年之久。折子明言“固不敢以朝廷名器见好词臣,亦不敢以议驳在前稍涉回护”,故一方面否决了职掌扩充的建议,另一方面却议准了翰林升品的请求:侍讲学士升为正四品,侍读、侍讲升至从四品,撰文、秘书郎、修撰俱升为正五品,编修、检讨升至从五品。奏上,奉旨依议。[59]

  至此,纷扰数年的翰林升品,在翰林院上下,尤其是癸卯、甲辰翰林群体的努力运作下,终于实现,显示了翰林群体仍蕴藏着可观的活动能量。然而,当翰林群体龂龂于升品,靠追求“名”以维持自身体制时,也就意味着实际地位的严重下降。因为在当年品秩虽卑而实际却尊的时候,根本不存在翰林升品的诉求。

  表6-10 清季翰林院官制、额缺、品级变动

  表6-10 清季翰林院官制、额缺、品级变动-续表

  追寻新定位:责任内阁成立前后翰林院的保全与扩张

  果不其然,胡骏等人换上五品的“水晶顶”,[60]没戴多久,翰林院就面临被裁撤的生死危机。宣统元年十月,宪政编查馆提调李家驹编制了一份《行政纲目》,就现行各部职掌,分别国家行政、地方行政,按部列表,作为“将来厘定官制,编制预算”的标准。后经修改,于宣统二年(1910)二月二十九日呈递,奉旨俞允。[61]翰林院由于无所谓国家或地方“行政”,所以在《行政纲目》中并无位置,意味着官制改革时将被裁并。《宪志日刊》评论《行政纲目》时就称:旧内阁、礼部、翰林院所掌“多非国家事务,虽间有关系,而职权不足以立为独立衙门”,故当在裁并之列。《申报》论说的话则更难听:“翰苑诸公不啻为旧时专制时代京秩中之一遗物”,将来中央官制改革,必遭裁汰。[62]宣统二年十月,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的促动下,清廷下诏提前于宣统三年(1911)设立责任内阁,宣统五年(1913)开设国会。官制改革因此驶入了快车道。而在新的官制改革案中,翰林院将被裁撤,其职能分别划入内务府和新内阁之中。[63]

  可以说,此时的官制改革将翰林院推向了消亡的边缘,而翰林群体就是否保存翰林院也有了分歧。十一月十一日,一部分翰林在便宜坊集会,“共议保存翰苑”。甲辰科探花商衍鎏专门草拟了“公具说帖稿”,供大家讨论,恽毓鼎认为“颇为简要”。[64]九天之后,翰林齐集讲习馆,讨论生死大计:“到者百余人,主持保存者以商(衍鎏)、水(祖培)、朱(汝珍)、章(梫)诸编修为最力,主持裁署改官者以李、范、陈、高诸编修为最力,两派大肆诘辨。”[65]据胡骏日记可知翰林“来者甚夥,大率主保存衙门者居多数”。[66]于是“公定保存本署说帖,推审查起草人六员”,并公举恽毓鼎等人游说军机大臣。二十五日,公具保存翰林院说帖拟定,次日凌晨由掌院学士陆润庠、荣庆据以代奏。[67]

  该说帖系章梫、商衍鎏、水祖培等人起草,[68]由翰林院学士许泽新领衔,签名者达90人,癸卯、甲辰两科翰林占43名。其要点如下。(1)申明翰林院不可裁之理由:“职司国史,秉董狐之笔,关系数千年以后之信史,较之新内阁之仅关系一时者不同。”[69](2)解释翰林院不可归并内务府之理由。首先,内务府全系旗员,翰林则遍选天下人才,性质不同。其次,内务府分设七司,统于总管大臣,“堂属攸分,缺额有定”;翰林院则无堂属之分,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额,且遇朝会大典,南书房、上书房翰林班在内务府大臣之上,二者体制不同。最后,“改订官制,要宜以我国之沿革为本,而取外人之长,不宜以外人之制度为本,而置我国之历史源流于不顾”。且弼德院、行政审判院、审计院等皆官制独立,直隶皇上。翰林院“实与德之博士院,英、日之博士会、学士会院制度相仿,皆以储才备用为急,自应令其独立”。总之,“内阁各部为最高行政机关,弼德院为最高行政顾问,翰林院为预备最高行政人才,按之法理,并不相妨,揆之官制统系,尤为赅备”。(3)应行变通之处。一为职掌。应厘定者有二:(甲)讲官,由翰林充任;(乙)内翰林,“旧内阁所司典礼、撰拟、收存、颁发诸务”及“稽察钦奉上谕事件”之任,划归翰林院。应扩充者有五:(甲)筹设通儒院;(乙)组织高等文官试验委员会;(丙)组织法典调查委员会;(丁)开设图书馆;(戊)纂修会典。二为官制。掌院学士仍由大学士兼充,其余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遇有相当之缺,开单请简,侍读、侍讲、撰文、秘书郎、编修、检讨各官,均以新内阁、弼德院各衙门、各直省之缺,为升转外放之途。其详细节目俟奉旨俞允,再由掌院学士妥为核订。(4)附行政统系表。审计院:监督财政机关;行政审判院:行政审判机关;内阁各部:行政机关;弼德院:顾问机关;翰林院:储才机关;内务府:皇室机关。最后,引用中外官制,立足人才储备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翰林院万不可裁并:“夫翰林一官,朝廷甄择最严,擢用亦多破格。近年设立进士馆,遣派出洋留学,本署人员几占全数,而数年廷试留学生,亦拔其尤者以授编、检各职。仰见朝廷慎重名器、奖励人才之至意。若竟予裁并,转失储才本旨,窃为国家惜之。”[70]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