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98)

  与此同时,汉掌院学士陆润庠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单衔奏请保全翰林院,措辞极为痛切,与翰林群体公具说帖实相表里。首先,援引国家创立翰林院制度、养成人才的丰功伟绩,以及翰林院近年在派遣留学、考察政治、人员结构等方面与时俱进的成效,认为既不可将翰林院“划出宪政之外,转失朝廷用人之初心”,亦不可“强隶入皇室之中”,大失“祖宗设官之本意”。其次,一方面从翰林院的立意和功能角度,反驳针对翰林院不负行政责任的诟病:“国家意在储才,原不责以簿书之鞅掌”,之所以“使之回翔清秘”,是为了“博观政治之原,整饬风裁,备为有事折冲之用”。进而强调官制当本其“沿革风尚,不能尽相仿袭”。另一方面阐述德国博士院,英国、日本的博士会、学士会院制度,“皆所以储才备用”,“实与我国翰林院之制相仿”,故其“最高官吏往往以学士、博士任之”,盖“学养重然后识见闳也”。所以,绝不可“徒袭各国之迹象,而遗其精神,隳吾国之良规,而失其美意”。再次,从制度、国史记载方面强调翰林院的不可或缺:“《会典》记制度沿革之要,国史正万世是非之公,何一非国家政务所关。故一国之行政汇于新内阁,一国之记载汇于翰林院,未可偏废也。”最后,奏请翰林院“与弼德院、行政审判院、审计院等同为特立衙门”,并“俟新内阁、弼德院官制既定”,以一定数量的内外缺额供翰林升转。[71]

  翰林群体公具说帖和陆润庠单衔奏折上陈之后,既定的游说方案随即付诸施行。十一月二十七日,恽毓鼎与十五位翰林会齐,“遍走四大军机之门,要求保存翰林院,均不值,各留说帖而去”。恽氏不禁感慨道:“自通籍以来,从未若此之奔竞也。可笑,亦复可怜。”[72]随后,《申报》也以《且观翰苑运动之效果》为标题,绘声绘色地报道了翰林群体为“力争保存该院”,集会筹议、上奏折、草说帖,“运动”当政大佬的种种努力。[73]这与翰林日记即时且丰富的记录可以相互发明。

  有意思的是,恽毓鼎显然颇为悲观,年末之时预计翰林院明春“必裁”。[74]不过,历史的发展并不像恽氏估计的那样。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责任内阁宣布成立,翰林院居然无恙。而且,旧内阁遭裁撤,其大学士、协办大学士还“序次于翰林院”,令翰林院厘定官制时“妥拟章程”。[75]看来翰林院不仅逃过一劫,还将旧内阁职掌吞并。

  如此结果,令翰林群体不无振奋。陆润庠随即奏称“臣院官制既应保存,则职掌尤宜厘定”,尤其注重讲官、内翰林、纂修会典、通儒院、考试高等文官诸职,一一阐述。[76]与翰林群体公具说帖所列职掌相较,取消了组织法典调查委员会和开设图书馆两项。考虑到这两项职掌,修订法律馆和学部业已分别办有头绪,翰林院实难与争,主动取消自是明智之举。随后,章梫、张琴、水祖培、朱汝珍等癸卯、甲辰翰林拟订了翰林院新官制草案。首先,改订名缺。议设正一品翰林院掌院大学士二人;正一品翰林院大学士四人,以前内阁大学士充之;从一品翰林院协办大学士二人,以前内阁协办大学士充之;正二品学士六人,以现任学士升任;正三品侍读学士十人,以侍读、侍讲学士升任;正四品侍讲学士十四人,以侍读、侍讲升任;正五品宏文学士十八人,以撰文、秘书郎改任;从五品集贤学士,无定员,以编修、检讨、修撰改任;正七品庶吉士,无定员。其次,厘定职掌。“议设五处、七馆、一堂、一厅、一所、一会”。五处为:撰文事宜处、日讲事宜处、中秘图书处、典礼事宜处、供奉事宜处。七馆为:记注馆、国史馆、功臣馆、会典馆、武英殿翻书馆、国书馆、通儒馆。堂为清秘堂,内设秘书、文牍、会计、庶务四处。厅为著作厅。所为研究所。会为文官高等试验委员会。“其中记注馆以今之起居注改设。研究所以今之讲习所改设。通儒馆以今之庶常馆改设”,唯文官高等试验委员会为新制。[77]据说,内阁法制院“颇以其名目繁重为嫌”。以故,翰林院重新拟订,改设一堂、五馆,即办事堂、国史馆、记注馆、宏文馆、撰述馆、研究馆。会典馆等改名特别馆。随后由掌院学士送交法制院再加核夺。[78]总之,翰林院不仅保全,而且将旧内阁、礼部等裁撤衙门的部分职掌兼并,一定程度上扩张了职权。

  之所以达致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究其原因,掌院学士陆润庠以下翰林群体的极力抗争与游说高层自不待言,此外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据说翰林出身的军机大臣徐世昌力主保存翰林院,以示不忘故旧。[79]其次,保全翰林院,关系朝章国史和典礼风教,崇儒重学、稽古考文,西方列强亦复如此。驻美公使、比较了解外情的张荫棠就据此立论,力主翰林院当改为文教院而绝不可裁撤。[80]再次,保全翰林院有现实需要,一则此时翰林群体足有一百多人,骤然裁撤,不易安置;且责任内阁成立,旧内阁势必裁撤,而其中出身翰林的大学士、学士等高官必须有所安顿,保留翰林院正可让这些老翰林“回归”,一举两得。最后,癸卯、甲辰翰林多有出洋游学经历,他们所拟的翰林院新职掌,颇用东西洋制度替自己立论,与官制改革者针锋相对。所谓翰林院与东西方列强的博士会、学士院制度相近,均是高级人才储备机关,亦不无道理。此时,翰林院自居储才机关的同时,已不再仅仅定位于人文渊薮,而是与时俱进地囊括法学、经济、商学及理工农医等方面杰出人才,体现了更大的包容性。这也是翰林院转型的可能方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