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俄罗斯文化之路_姚海【完结】(61)

  然而,农村终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社会的大环境,必然影响到村社和农民生活。由于允许农民在交清份地赎金之后脱离村社,农村贫富两极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没有受过教育、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富农,有的甚至干成了大事业,例如在西伯利亚,大部分著名的金矿主和工厂主都出身于农民。更多的农民因贫困和破产踏上了去工厂的道路,成为“外出打工的人”,还有些则成为自由的手工业者或雇佣劳动者。农民内部出现的这种流动,尤其是打零工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使得新的文化形态,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渗入村社,这对开阔农民的眼界、充实他们的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传统的村社文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农民中开始产生争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生活的愿望。私有制的概念也逐渐渗透进了崇尚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农民中间。为了保护属于自己的每一点财产,他们可以表现出无穷的耐力和惊人的韧性。70 一80 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把钱存在罐子里的习惯,开始把它存入储蓄所或购买息票。在物质生活方面,虽然农民基本上仍是不赶时髦的,他们的衣着、陈设也很少变化,但是对个性的追求也开始得到表现。在稍微富裕一些的地方,特别是在工业省份,农民为了美观,常常把自己农舍的正面雕上花,尽管在屋子里面依旧堆放着各种杂物,甚至让小牛犊在屋里过冬。

  社会风气、人民生活、酗酒现象

  改革后,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且不说彼得堡和莫斯科这样的都市,就是喀山和雅罗斯拉夫里这样的城市也会给人以深刻印象:一幢幢高耸的石砌建筑物鳞次栉比,大街两边有华丽的路灯和宽阔的人行道,沿街的商店装饰着漂亮、阔气的招牌。城市吸引着大量渴望发财致富的或寻找谋生之路的人们,从1863年到1897年,城市人口从610万增加到1680万,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8%提高到13.4%。城市也是引导俄国生活方式欧化的先锋:现在欧化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贵族,而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居民阶层。许多贵族蜂拥来到城市,用他们在农奴制时代聚敛的财产或土地赎金享受起欧洲式的生活方式。有权势的官员对豪华生活的口味也越来越高。而众多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在追求奢侈方面也绝不比他们逊色,民粹派学者弗列罗夫斯基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暴发户的形象:“他的头发稍稍上了一点油,梳得十分艺术。他的衣服光彩夺目,我不能不惊奇他的衣服是那么地合身,怎么裁缝能用这种呢料裁制如此雅致的式样。他用嫩白的手指玩弄着金表链。……他拥有一座3 层楼的石头房子。”这类人典型的家居是这样的:穿堂铺着干净的地毯,糊着墙纸;厅门是那种蒙着漆布面、钉着耀眼铜钉的式样;在有5个窗户的宽敞客厅里放着鲜花、沙发家具以及贵重的装饰品。有钱人的娱乐方式也更多样化了,他们把各种节日安排得颇有气派,原来只是在显贵宅邸才有的家庭剧场现在增加了许多,俱乐部之类的组织和设施也到处建立起来。为了寻求一年花1500 卢布的可能性,他们一个晚上可以输掉几百卢布,令普通老百姓目瞪口呆。奢侈和傲慢成为这个新的上流社会的风度和时尚。但这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却一天天降低了。原来人们趋之若鹜的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光顾了。圣彼得堡交际界的精英们群趋于下等的剧场,在那里,某个巴黎小剧团的二等角色就很容易博得喝彩。

  上流社会往往以显赫和奢华来满足虚荣心,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劳动群众。

  在工业省份,劳动者力图用表面的光鲜来掩盖极端的贫困。女工们对服饰的要求提高了:如果说贵妇人每天要换几次衣服,那么工厂女工现在也希望能有几身衣服。要是在节日中能穿着不同的衣服在众人面前出现几次,她会认为这是最大的幸福。她们的服装款式尽量模仿上流社会的流行式样,当然料子要差得多。商店里那些仿制的奢侈品也是最受她们青睐的东西。然而,为了买上丝绸服装,有些女工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拼命干活,省吃俭用,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要面子的心理逐渐扩展到服装以外的方面。家里没有茶炊会感到害臊,于是为了买个茶炊而卖掉最后一头牲口。不穿皮鞋觉得丢脸,为穿上皮鞋只得忍受饥饿。一些有技术的勤劳能干的工人家庭的生活环境要好些,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房子,墙上糊着壁纸,有像样的家具,玻璃门的柜子里也许还放着一些小摆设。但是为了这一切,必须节省伙食、压缩最必要的开支,一戈比一戈比地攒钱。他们的孩子也常常要分担这一切:疲惫的眼神、苍白发青的脸色、发育不全的身材表明了他们为此作出的牺牲。有些身居肮脏潮湿的地下室的小职员,也因职业所迫而不得不打扮得衣着入时,皮鞋锃亮,装得像生活优裕的上流社会人物那样去上班。

  在农村,盛行着这样的看法:没有丝绸连衣裙的姑娘是没人娶的。于是,农民们宁愿让全家挨饿也要为女儿搞到丝绸连衣裙。弗列罗夫斯基观察到,在工业省份的农村,农民在有住房以后就把注意力转向衣着。“在追求改善衣着方面,农妇所表现出来的精力、坚忍和顽强丝毫不亚于其对改善住所的追求。农民是如此地贫困、窘迫、遭受虐待和不幸,他无力进行衣着和住房方面的实质性的改善。需要业已增长,满足需要的资料却没有。……他养成打肿脸充胖子的生活习惯。在—切能遮盖的方面,他忍受极大的痛苦,全家人饿着肚子,孩子将死掉,——可是女儿却有丝绸服装,房子必得雕上花。一触及自尊心,他立即力图装阔,……一位边远乡的乡司书对我说:“我惊奇不已的是,农民讲究穿戴的嗜好是怎么来的?他们哪里谈得上穿戴?他们就是不讲究穿戴也已经没有什么可吃了。不,为了不比别人穿得差,他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背着最沉重的十字架。”这些正常、合理的需求,对于俄国劳动者来说是要以野蛮和不人道的方法来实现的奢侈,为了得到这些,他们承受了最艰难的生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