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_顾海良【完结】(39)

  列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已经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旋涡,世界斗争的结局正是取决于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列宁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3卷,391页。。同时,列宁清醒地估计到仍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的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告诫全党要极其慎重地维护工人政权,加强工农联盟,注意并防止工人阶级同农民之间可能产生的任何分裂。这是苏维埃俄国整个战略策略的根本出发点。

  第七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设想,结合苏联的具体实际,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了长期的可贵的探索,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一基本框架在苏联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都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各种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从1924年1月列宁逝世一直到1929年,围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斯大林先后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争论,争论所涉及的问题非常重大而又极其广泛。理论争论的主题涉及列宁主义问题、新经济政策问题、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和如何选择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和道路问题等。这些理论争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和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1.关于列宁主义的争论

  1924年列宁逝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面临着种种理论的与实践的难题,需要对列宁留下的珍贵理论遗产进行梳理,从中寻找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当时俄共(布)最高领导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俄共(布)的主要领导人都力图从对列宁留下的理论遗产的解读中阐明各自的观点,解决存在的分歧。于是,对什么是列宁主义的理解就成为激烈争论和思想理论交锋的焦点。在这一交锋中,斯大林对列宁主义作了许多独特的理解,后来成为俄共(布)关于列宁主义的权威阐释。

  在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阐述中,斯大林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选集》,上卷,1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斯大林认为对列宁主义这一阐述的正确性,首先在于它指出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确定了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正和某些批评列宁的人相反,他们错误地认为列宁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战争以后产生的;其次在于它指出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这正和社会民主党人相反,他们认为列宁主义只适用于俄国一国的环境;最后还在于它指出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学说的有机联系,确定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正和某些批评列宁主义的人相反,他们认为列宁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发展,而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恢复,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实际情况下的应用。

  3.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在对这些社会矛盾原因的理解及其解决方案上,斯大林与布哈林发生了分歧,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案上逐渐远离布哈林的方案,在许多思路上和原来的反对派似有接近。例如,斯大林的农业"贡税论",似乎有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影响;全盘集体化运动与托洛茨基所谓在农村进行第三次革命理论接近,而高速工业化理论则与"超工业化"计划类似。当然,斯大林的思路与托洛茨基的方案在形成的根源上是不同的。

  首先,出发点不一样。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问题上,托洛茨基的高速发展工业的主张是同战胜国内日益增长的小资产阶级势力相联系的。托洛茨基是出于对国内农民阶级的不信任,以同国内小资产阶级进行斗争,限制国内私人资本发展为目的。斯大林的高速发展工业思想是同战胜国外资本主义列强相联系的。斯大林是出于苏联是处在资本主义重重包围中遭受战争威胁的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必须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求得经济独立,使苏维埃政权处于不败之地为目的。在工业化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上,两者都有从农业筹措资金的方法,但托洛茨基方案是在不相信工农联盟,不相信农民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把新经济政策时期成长起来的较富裕的农民等同于富农,认为农民是威胁苏维埃政权的定时炸弹,要求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尽可能地对富农加以剥夺,将资金无限制地从农业抽到工业领域;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是在始终坚持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反对放手剥夺农民,只是认为从农业中抽调资金以支援工业化的政策是不可避免的,应当继续执行,不能立即取消,尽管这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甚至讨厌的事情,并强调从农业中筹措资金应当掌握好分寸,切忌过度。从道理上说,在一个农业国中进行工业化建设,不从农业领域中筹措资金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筹措,筹措多少。斯大林在工业化初期,对农民的政策还是十分小心谨慎的,但是粮食危机爆发后,加上战争的威胁,斯大林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实际上造成了挖农业补工业、剥夺农民的做法。但是这与托洛茨基派从一开始就对农民抱有戒心而主张剥夺农民的出发点是根本不一样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