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_顾海良【完结】(47)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要坚持把苏联模式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要抽象地谈论它的功过是非。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有一些观点从抽象的理论上讲,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一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往往是不可行的。如对斯大林主张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的评价,某些学者称:"如果历史选择了布哈林模式,就可以避免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弊病了"。"相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布哈林模式是最佳模式。"抽象地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就不合适。因为布哈林的方案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没有把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考虑进去。他设想出一种十全十美的、不要付出多大代价的、"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这如果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条件下,当然很好,但是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特别是法西斯上台之后,战争叫嚣极度疯狂,后来的事实是,德国法西斯集中了大半个欧洲的经济实力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如果苏联当时不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很可能已在战争的炮火中遭到灭亡。而苏联能够战胜德国法西斯,也正是以其工业化时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为经济基础的。据有关材料显示,在苏德战场上,德国武装力量损失了3/4的有生力量,坦克、迫击炮、飞机损失75%,在1942-1944年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1944年5月达到的坦克最高月产量才不过1500辆,而且苏联坦克装甲的厚度、机动性都超过了德国;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多一倍,迫击炮多4倍,反坦克炮多1.6倍。 如果苏联没有强大的重工业作基础,是不可能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这提示我们,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战略的确定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不能仅仅从单纯的经济因素考虑,还必须从世界的全局、从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出发,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这是很深刻的。

  对苏联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涉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慎重的、严肃的态度。我们党一贯坚持这种立场。早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既充分肯定了它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基本性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同时又阐明了一个重要原理,即各个民族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应努力探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具体形式。我们党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撇开它在当时当地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指的这些基本的东西。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十月革命的道路却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这不但是苏联无产阶级的康庄大道,而且是各国无产阶级为了取得胜利都必须走的共同的康庄大道。"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所干的事业看成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

  我们党又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间,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每个民族都经历着阶级斗争,并且最后都将沿着一些基本点上相同、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的道路,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善于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各国无产阶级的事业才能得到成功。" 这些论断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在对苏联模式及其影响的评价上仍然要坚持这种基本立场。毋庸讳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影响的评价,不同政治派别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从十月革命胜利之日起,就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当今时代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这种污蔑更加厉害。如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7月26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所作的结论,就说:"几十年来强加给党和社会的模式已遭到战略性的失败。"因为这几十年搞的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被扭曲了的"、"专横霸道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所创立的社会结构的模式崩溃了","这一结论具有原则意义"。他对"斯大林模式"深恶痛绝,采取的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反映了他的资产阶级的立场。

  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从其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即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要重视区分基本制度和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包含的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政治上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经济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文化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它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他们提出未来的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据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社会分工日益加深、各种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生产力不断社会化的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但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妨碍着生产力社会化性质客观要求的实现,这就是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的日趋激化,使资本主义方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生产力不仅不能得到发展,而且还会遭到破坏。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只能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然而这个"取代"的过程,必然引起资产阶级的殊死反抗,而且他们往往首先把刺刀提到日程上,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这就迫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这就为实现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在这个艰苦斗争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关系,以赢得斗争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指导。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反映了这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普遍意义。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包含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它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革命的、进步的意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