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周青铜文化_李先登【完结】(22)

  例如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吴王光(夫差之父)鉴,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内底铸有铭文53字:“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吴王光择其吉金玄銧白銧,以作叔姬寺吁宗彝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往矣叔姬!虔敬乃后,孙孙勿忘。”大意是:五月的时候,已经临近了出嫁的日子。在大吉的庚日,吴王光选择上好的铜和铅锡,制作了为三女儿寺吁陪嫁用的青铜鉴。并叮嘱寺吁说:去吧!要尊敬你的夫君(指蔡侯),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吴蔡两国的友好。铭文有韵,内容十分生动。

  第四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狩猎和水陆攻战纹的出现

  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中、晚期,青铜器的纹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商代以来的兽面纹等已很少见到,而且西周中、晚期流行的窃曲纹等也很少见了,而是以蟠螭〔chi痴〕纹和蟠虺纹为主了。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虺是小蛇。这两种纹饰就是分别由两条或多条的螭或虺互相缠绕组成一个纹饰单位,然后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布局。这和上述春秋时期冶铸工艺出现并盛行印模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这两种纹饰都是分别用一个单元花纹的陶模在外范上连续印制而成的。这些纹饰已不再具有神秘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图案性的装饰,这也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

  尤其重要的是,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出现了以人们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青铜器纹饰,这就是宴乐舞蹈、水陆攻战、狩猎、采桑等纹饰。例如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铜壶(图15),高40厘米,口径13.4厘米。壶身从上到下嵌错有四层纹饰。第一层左边是会射图像,表现贵族们正在张弓布矢、射向布侯(箭靶)的情景,可能是古代乡射礼的写照。右边是采桑图像,表现贵族妇女正在采桑,有的爬到树上去采,有的在地上接应。这可能就是《礼记·月令》所载:“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的写照。第二层左边是宴乐歌舞图像。在上面的殿堂之中,贵族们正在宴饮酬酢,仆侍奉酒献豆,下面则是舞女们正在钟鼓和石磬的伴奏下轻歌曼舞。总之,表现的是贵族们宴飨宾客的情景。右边则是弋射及会射图像。弋射表现的是人们跪在地上正弯弓向天上射鹄,而矢上皆系有缴〔zhuo酌〕线。第三层是水陆攻战图像。左边是陆战情景,上层是徒兵格斗守城,下层是登云梯攻城的情景。右边是水战场面。两舰相遇,下面士兵在奋力划桨,上面船头则是短兵相接正在酣斗。这无疑是当时兼并战争的真实写照。第四层是狩猎图像,猎人们正在用矛等来刺杀奔跑中的野兽。总之,上述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的出现不但是古代青铜器纹饰发展上的一大变革,而且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纹饰已从幻想的神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人的世界,艺术手法也从图案式发展到有了场面和层次,出现了真正的绘画。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促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点发生了深刻变革的结果,它开启了汉代画像的先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15 宴乐狩猎攻战纹铜壶纹展开图

  第五节 各地区青铜文化的大发展

  春秋时期随着铁工具的逐步应用,各诸侯国的兴起,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区性的青铜文化逐渐形成,各国的青铜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周王室的青铜器以外,现在已经发现的有晋、齐、燕、秦、楚、吴、越、鲁、郑、宋、卫、蔡、曾、徐、江、黄、郸、都〔ruo若〕、邓、许、陈、曹、滕、邾〔zhu朱〕、薛、莒、部、杞、纪、铸、虞、虢、苏、芮、[昔阝]〔xi习〕、费、郳〔ni泥〕、戴、息、潘、胡、邳〔pi批〕等40余国的青铜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习俗的差异,各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区别。目前我们可以把春秋时期各国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大致划分为六个文化区,即中原以晋国为代表的晋文化区、东方以齐国为代表的齐文化区、北方以燕国为代表的燕文化区、西方以秦国为代表的秦文化区、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楚文化区、东南以吴国和越国为代表的吴越文化区。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晋文化区。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后改称为晋。周平王东迁以后,晋国成为周王室的重要支柱,以后逐渐强大起来,至晋文公时大败楚军于城濮而成为霸主。晋文化区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地处中原,经济发达,在当时最为先进。前述在山西侯马发现的晋国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充分代表了晋文化青铜冶铸业的高度水平。晋文化青铜器造型浑厚稳重,例如鼎多为深腹圜〔huan环〕底、附耳、蹄足,浅圆形盖,多饰有蟠螭纹和蟠虺纹,晚期多呈浮雕状,繁复华丽。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青铜器有晋姜(晋文侯夫人)鼎、晋(定)公[上奠下皿]、子犯(狐偃)编钟、郘〔lu吕〕[上(左户右戈)下黑]钟及赵孟介壶等。例如子犯编钟,共16件,8件成组合成一篇长达132字的铭文,说明作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五月十一日,记载了子犯协助晋文公进行城濮之战及践土之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如赵孟介壶,两件,传河南辉县出土。高48.3厘米。圆形,侈口,敛颈,腹下部圆鼓,矮圈足。颈部有两个立雕兽形耳,盖顶呈莲瓣形。颈部及腹部饰有浮雕状的蟠螭纹、兽面纹及绹〔tao淘〕纹。盖外铸有铭文19字,记载了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之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此外,春秋中期以后,晋文化的青铜器铭文中兴起了一种艺术字体,笔画的特点是尖头、肥腹,形似蝌蚪,被称为蝌蚪纹。它不仅起到记事的作用,而且具有美术装饰作用。例如传出土河南辉县的智君子鉴,高22.2厘米,口径43.5厘米,腹内铸铭六字:“智君子之弄鉴。”即为蝌蚪文。据研究,智君子即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大夫智瑶,公元前453年被韩、赵、魏所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