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周青铜文化_李先登【完结】(28)

  第三节 青铜货币的大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以海贝作为装饰品,同时,海贝也作为货币来使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随葬有海贝6800余枚。商代还发现有用青铜、兽骨和蚌壳等仿海贝制成的铜贝、骨贝及蚌贝等。西周时期仍以海贝作为货币,并使用铜块等作为称量货币。春秋中、晚期,随着奴隶制的没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此时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1959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晋国遗址出土了12枚春秋晚期用青铜铸造的仿照当时使用的青铜铲的形状铸造的货币,高约12厘米,耸肩尖足,平裆,其中一件有面文六字。柄部中空,称为空首布。此外,东周王室在春秋时期也出现了空首布,有大型、小型平肩或斜肩桥足空首布,面文大多一字,如“王”字,乃“王城”之省称。一直流行到战国时期,面文有“东周”等。

  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促使青铜货币有了空前发展,广泛流通与使用。由于各诸侯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当时各国所使用的青铜货币的形状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及铜贝四种(图17)。韩、赵、魏主要使用布币,其特点,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与铲身同为扁平状,称为平首布。魏国的布币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圆肩)、方足、圆跨。币面上有的铸有地名,如“安邑”、“蒲阪”、“阴晋”、“共”等。有的币面铸有币值铭文,如“梁奇(或释充〔夸〕)釿〔jin斤,即“斤”的本字〕,百当锊〔lue略〕”、“梁正币(或释尚),百当锊”、“梁奇釿,五十当锊”、“梁半币,二百当锊”等。因此,魏布一般分为“半釿”、“一釿”、“二釿”三等。据测定,一釿约为12—15克。赵国的布币多为平(或圆)首、圆肩、尖(或圆)足,一般分为两等。币面有的也铸有地名,如“晋阳”、“兹氏”、“榆即(次)”、“离石”、“蔺”等。此外,赵国布币有的上面有三个圆孔,称为三孔布,其面文有“南行唐(正面)、十二铢(背面)”等。此外,赵国也有刀币,小而直,通称直刀,面文有“甘(邯)单(郸)”等。韩国的布币大多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平原”等。但到战国晚期,韩、赵、魏均流行小型方足布。

  图17 战国货币

  齐与燕主要使用刀币,因其形状仿自刀削,故称刀币。齐国的刀币较大且厚重,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齐法化(货)”、“齐之法化”、“齐返(或释造)邦[立长](长)法化”、“節(即)墨之法化”等。燕国刀币,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体较小,其刀背有磬折与弧形两种,弧背时代较早,磬折时代较晚。上面多铸有面文“明”字,又称明刀。

  秦国主要使用圜钱,圆形,无廓,中为方穿(孔),上面铸有铭文“半两”,又称半两钱。此外,还有“文信”等圜钱。必须指出的是,秦国同时还使用布帛作为货币。

  楚国使用铜贝币,椭圆形,通称蚁鼻钱。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上吅下六字去丶](巽〔XUN逊〕,或释贝)”、“[上夂下朱]([上夂下朱]朱)”,还有“君”、“金”、“[十斤](釿)”、“匋”、“行”等。楚国亦有少量铜布币,有大、小两种,长方、平肩、方足。大者首部有圆孔,面文为“斾〔pei佩〕钱当釿(旧释“殊布当釿”)”,可能是楚并吴越等地后铸造的地方性货币。楚国同时使用黄金铸币,在方形或圆形的金钣上,凿印有正方或圆形小印,印文常见有“郢爯(称,旧释爰)”、“陈称”,此外还有“[鬲阝]称”、“专称”、“卢金”等。1974年在河南扶沟古城内出土了郢称等金币、圆形金饼、马蹄金及银币18枚。银币皆为布币,长方铲形,有大、中、小之分,除一枚空首外,余为实首,为东周银币的首次发现。

  必须指出的是,到了战国晚期,除楚国以外,各国大多已制造并流通圜钱。如东周铸造的圜钱,直径约2.5厘米,圆穿有廓,面文有“西周”、“东周”等;魏国的圜钱,圆穿无廓,面文有“共”、“漆垣一釿”等;赵国的“蔺”、“离石”圜钱等;燕国的“明匕(货)”圜钱等;齐国的“賹〔ai爱〕化”、“賹四化”、“賹六化”圜钱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秦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青铜度量衡器的出现

  度量衡器是测量长度、容积或重量的器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历史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牙尺,分寸刻画,采用十进位制。经实测,一尺约为15.78—15.80厘米。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实物租税逐步代替劳役地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便于商品交换与征收赋税,精确耐用的青铜度量衡器出现了。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尺,扁平长条形,长23.1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一侧刻10寸。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