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太宗全传_孙文良/李治亭【完结】(71)

  ---------------

  第五节辽西对峙(6)

  ---------------

  援兵已绝,祖大寿和他的守城将士又面临着粮尽的严重危险。围困已两个月,城里储备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光,兵士宰杀战马充饥,马无草料,大批倒毙。老百姓更惨,他们很早就断了粮,成百上千的人都饿死了,勉强活着的人抢食死者身上的肉,用人骨当柴烧,所谓“炊骨析骸,古所没有。”《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有个叫张翼辅的,从城里逃出,诉说城里的惨状:粮食已经吃光了,先杀工役而食,现在又杀兵丁食之,军粮已尽,惟有大官还剩米一二升而已《满洲秘档》,“大凌河杀人而食”。。

  在严密封锁中,太宗不断发动“政治”攻势。围城一开始,他就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其时,祖大寿在辽东有一个很大的封建家族,人口众多,家业豪富,权势显赫,毫无降意。太宗责令阵获的明将二十余人给他写信劝降,他本人还写了三封,一起送到城里,但祖大寿仍不投降,对来使说:“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他之所以不降,就是担心后金随意杀人,顾虑身家性命,表示不相信太宗的话。太宗马上写信解释,说从前杀辽东人实有其事,我甚为痛悔,现在再也不妄杀一人,一律加以收养。二贝勒阿敏在永平屠戮汉官民,是他个人犯的罪行,已将其幽禁惩处。我愿与你及诸将军共事,故以肝膈之言,屡次相告。拖到十月中旬,“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大寿等力竭计穷”《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才定下了投降的决心。二十五日,祖大寿派他的儿子祖可法到后金营中为人质。一见面,济尔哈朗、岳托都起立,扶住祖可法,不让他下拜,说:“我们前此对垒是仇敌,现在已讲和,都是兄弟,何必拜?”以满族较高的抱见礼相待。他们问祖可法:“你们死守空城是何意?”祖答:“因为你们屠杀降民,所以迟疑。”岳托说:“杀辽东民是太祖时的事,我们也不胜追悔。杀永平兵民是二贝勒阿敏干的,已受到处分。这些事与今汗毫无关系。”《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经过信使往来谈判,解去了祖氏父子和诸将的疑虑,有关投降事都已谈妥,只有副将何可纲反对投降。二十八日,祖大寿命逮捕,让两名士兵把他架出城外,当着后金诸将的面斩首,何可纲脸色不变,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然后,祖大寿派四员副将、二员游击到后金营,代表他和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名将官与太宗及诸贝勒举行盟誓。当晚,祖大寿亲自到太宗御营见面。太宗特别高兴,派诸贝勒出迎一里,他则出幄外迎接,不让祖大寿跪见,而以抱见礼优待,还让他先入幄,他不敢,谦让后,太宗和他并肩入幄,极示尊敬之意。里边已摆好了丰盛的宴席,太宗亲自捧金卮酌酒给祖大寿,把他穿用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雕鞍、白马等一大堆珍贵物品赏给了祖大寿。他感激不尽,以妻子尚在锦州,请求允许他回去设计智取锦州。太宗当即同意。十一月一日晚,祖大寿带二十六人,渡小凌河,徒步去锦州,大凌河城方面故意炮声不绝,作交战及追赶的声势。守锦州的丘禾嘉与宋襄、中官李明臣、高起潜闻炮声,发兵支援,半路上正与祖大寿相遇。他假称突围逃还,丘禾嘉信以为真。但他一去不复返,其子侄都留质于后金,也在所不顾了。十年后,锦州战役时他才真投降。

  祖大寿走后,后金兵开进大凌河城。原先全城兵民共三万多人,此时止存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只剩下三十二匹。三日,太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大凌河城归顺将官,宴后,令他们较射。

  九日,太宗下令班师,他的八旗将士满载战利品,凯旋沈阳。撤军前,将大凌河城完全摧毁,只剩下城基,变成一片废墟。大军连续撤了三天,到十三日才撤完《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这次围困达三月余,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此役消灭了明在关外的精锐,使其军事力量遭到严重损失。同时,太宗耐心地招降了张存仁等数十名明将。他为得到一批人才而感到心满意足。这在他看来,是比得到一座城池重为重要的收获!

  四、入口之战

  大凌河围城战役结束后,太宗把注意力转向蒙古察哈尔,率军亲征,暂时放松对明朝的大规模征伐。过了两年,到天聪八年(1634年),太宗又发动了远袭明朝宣府、大同的战役。因为这次战役主要是在沿长城内侧一带进行的,所以称之为“入口之战”

  这年五月十一日,太宗召集诸贝勒大臣,征求他们对征明的想法。他说:现在我打算征明,应当由哪条路进兵?贝勒大臣回答说:应从山海关入。太宗听了他们的回答,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今兴大兵宜直抵宣(府)、大(同)。察哈尔先为我败,举国骚然,贝勒大臣将来归我,必遇诸途。我一则征明大同,一则收纳察哈尔来归官民。”《东华录》,天聪八年五月。太宗不走山海关,除了要在中途收拢察哈尔余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山海关明兵防守很严,不易通过。相形之下,宣、大一带的关口成了薄弱环节。宣府本是秦汉时上谷郡。明初,在此设开平卫,与辽左互为唇齿。该地形势险要,“紫荆(即紫荆关,在河北满城北)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关)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西北一重镇也。”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60,“宣府镇总图说”、“大同镇总图说”。大同是秦汉时云中郡,明初设大同府,太祖封其一子为代王居此。自古这里是“用武之地”,“华夷互争疆场所必守者也。”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60,“宣府镇总图说”、“大同镇总图说”。这两处重镇都以防御和控制北方游牧民族而为历代兵家所重。明朝为阻止“北虏”(即蒙古)南下,筑城堡,派重兵,宣府号称“北门之势于今为壮矣”,大同“亦称金汤”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60,同上文。。但到了明末,这一地区边备大坏。一方面,蒙古的不断侵袭破坏;一方面,为对付后金新的威胁,明被迫抽调宣、大之兵专力经营宁、锦至山海关一线的防务,致使宣、大一带塞垣空虚,岌岌可危。太宗选择宣、大作为军事行动的突破口,从战略上说,就是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大同离京师稍远,宣府与京师仅距三百余里。太宗突袭这两个重镇,不仅给京师造成直接军事威胁,而且足以产生动摇明朝统治的政治影响。诸贝勒大臣囿于陈规习见,考虑问题远不及此。他们当然都很赞成太宗深谋远虑的计划。于是,太宗第二次绕开山海关防线,长途跋涉数千里,展开对明朝的新的打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