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太宗全传_孙文良/李治亭【完结】(92)

  ---------------

  第三节加速满族社会进步(2)

  ---------------

  在吸收东北各边区少数民族加入满洲共同体的同时,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族加入。太祖进入辽东后,汉族同满洲建立了最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明朝交战中俘获了大批汉族官兵,还有自愿来降来归的,他们多半被编入八旗满洲,时间一久,他们中有些人就自报为满族。后金建国后,并不禁止满汉通婚,因而在统治集团,在底层平民中,两个民族通婚的现象颇为普遍,与满族结婚的汉族男女中就有的成为满族,而他们的后代也多从属于满族。因为当时满族是一个统治民族,汉族中一些人倒向满族一边是很自然的事。

  很清楚,满族的形成与扩大的过程,也就是满洲、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由于有各民族加入,这就打破了原先基本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界限,而增加了非血缘的成分,从而使满族无论在人数上和质量上都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天聪九年(1635年),太宗正式宣布更定族名为满洲,显示了她以新的姿态屹立于祖国东北。

  应当指出,在东北边区各民族加入满族共同体后,原部族名像虎尔哈、瓦尔喀、东海渥集等自此便消失了。太宗虽然把各族大量人口迁往盛京等地,但他还规定留下一部分仍居本地。这留下的部分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都是未并入满族的部分成为一个民族。太宗及其后继者将他们按姓氏(喀喇)和村屯(噶珊)为单位,编入户籍,“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清朝文献通考》,卷271,“舆地”3。并按规定向清朝“朝贡”即缴纳赋税,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独立存在和地方统归于中央的隶属关系。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后金(清)的社会经济是适应满族社会发展,并继明朝的黑暗统治之后,在长期战争残破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而恢复发展起来的。

  作为后金(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辽东地区,具有沃野之饶,山川之利,河海之便,经历代王朝不断开发,已成为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明一代,它是“九边”重镇之一为防患蒙古,明开国以来,沿北部列镇屯兵,先后开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陕西,合称“九镇”或“九边”。,护卫“神京”的藩屏。明朝在这里大规模屯田,以军屯、民屯两种形式,广泛开发土地资源,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收成粮食五十三万石,永乐十年(1412年)增至七十一万余石。显见粮食充裕,不仅可供本地区十余万驻军,而且支援关内陈仁锡:《无梦园集》,“辽屯原额”。。最富庶的辽阳地区,“岁有余羡,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辽阳县志》,卷1。。有一首诗,内中描述了这种景况:

  既筑边防固,仍修沟险洪。汙莱成沃土,戍卒且农工。顿觉民生厚,适当吾道隆。……李辅:《全辽志》,卷6,“艺文”下。

  粮食丰足,边防安静,人口迅速增长,社会上展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有诗为证:

  日照千门物色新,雪消山郭静风尘。闾阎处处闻萧鼓,辽海城头也有春。

  又有一首诗唱道:

  东土春深花亦然,家家耒耜出城边。麦禾浪逐春风起,谷种报随时雨连。尽说今农胜往社,不将旧负典新田。……李辅:《全辽志》,卷6,“艺文”下。

  那时,军民安堵,各务本业,视辽东为“乐土”。自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黑暗,守边将吏腐败,屯田荒废,辽东每况愈下,转入衰败之中。而建州女真的兴起,连年与明朝争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衰败的趋势。继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发起了辽沈战役,整个辽东地区处于战争状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惨遭蹂躏。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一年内,十余万人死亡,“或全城死、全营死、全寨死、全村死、全家死,或家死其半,子死其父,兄死其弟,妻死其夫,山骸川血,鬼哭人号。”“方军散之日,辽沈数城,放声大哭,惟各抱头携手,收拾包裹,待贼至(指后金兵)而去耳。”熊廷弼:《经略疏牍》,卷1,“再请敕关防疏”。辽阳一带“民间粮草已被(明)军马吃尽,耕种已是无力,田土已是抛荒。”《经略疏牍》,卷2,“钱粮缺乏至极疏”。“锦州、义州、右屯有可屯之田而无人垦;盖州、复州有可铸之矿而无人开;金州、海州、三岔河口有无限之鱼盐而无人收其利。”陈仁锡:《无梦园集》,“屯政”。战争迅速摧毁了辽东的经济,到处呈现出一幅残破的景象。为躲避战祸,生者蜂拥出逃,一处处城镇,一处处村寨,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他们有的逃向辽南,有的进关,又有相当一批人口逃入朝鲜或接近朝鲜的一些海岛,“前后数十万口”李肯翊:《燃黎室记述》,卷21。。“辽民祸奴(指后金)者十之八九,仅存者不足十分之一”。《无梦园集》,“屯政”。

  辽东警报传出以来,战争持续了四五年,辽东人口骤减,土地大量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后,相继采取措施,力图重振残破不堪的经济,首先是恢复农业生产。女真原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但努尔哈赤出生的建州女真早在他以前的几代,就已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有个朝鲜人叫李民,他于天命四年(1619年)在萨尔浒战役中被俘,囚于努尔哈赤的家乡今辽宁省新宾县,目睹了这里农业的盛况,说:“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李民:《建州闻见录》。努尔哈赤也说:“吾世世祖居耕种之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7页。显见农业早已在建州女真社会中发展起来。他起兵后,一向重视农业生产,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到治国的首要地位。建国前,他已认识到“我国素无积储,虽得人畜何以为生?无论不足以养所得人畜,即本国之民且待毙矣”。因此,提出“务农事,裕积贮”的方针,命各牛录每十人出牛四只,在旷野之处屯田耕种,造仓积粮,并设仓官十六员,执事人员八名,执掌粮食出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8页。。进入辽沈的第一年(1621年),他就宣布“计丁授田”的法令,规定将辽海地区闲弃的土地三十万日(每日合六亩,总计一百八十万亩)“分给驻扎该处之军士,以免闲废。其该处人民之田,仍令其就地耕耘”,又规定每一男丁给田地六日,以五日种粮,一日种棉。乞丐、僧人也都分配田地,“务使尽力耕作”金梁:《满洲秘档》,56页。。这一措施对恢复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把满族社会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移植到封建化高度发展的辽沈地区,虽行通一时,却不能持久。他把从战争中俘获的大量汉人和朝鲜人变成奴隶,还有因债务关系而破产的满族自由民“诸申”下降为奴隶,统称“阿哈”(满语,汉译为家内的奴仆),他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供养汗及其宗室、八旗将吏等奴隶主贵族,也就是努尔哈赤说的“仆所事之农业与主共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11页。。广大的阿哈在奴隶制度下,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经常逃亡,甚至举行武装暴动,来反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因此,到努尔哈赤晚年,虽说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后金社会充满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