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风云_鹿鼎公子【全八册完结】(120)

  谈迁这段话介绍了当时驱疹的过程,当时的看法是满人不出疹,入关之后才开始出疹,出疹的人中大多都死了,满人认为是被汉人传染的。这大概就是入关的代价吧,清军入关的代价实在是太小了,如果不是汉人没用、自相残杀、管理无能的话,中国就不会有清朝了。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一个避暑的地方,也是一个避痘的地方。清人对于避痘是非常重视的,康熙小时候就为了避痘,被保姆带到关外,但还是出疹了。

  当时有一个文学侍臣曾经详细记载顺治驾崩的情景,这个人名叫张名宸,顺治驾崩后,他亲自参与守制尽忠活动,长达二十七天。

  根据张名宸的记载,正月初二,顺治驾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落发为僧。初四,九卿大臣向顺治问安,发现顺治不舒服。初五,大臣们又问安,看到宫殿各门上的门神和对联全部都去掉了。初七,释放监狱里的犯人,本来人满为患的囚室里突然空空如也。后来,民间又传来圣旨,禁止炒豆,禁止燃灯,禁止泼水(民间避痘的习俗),大家才知道原来皇上生病是因为出痘。初八,各衙门的官员们洗漱完毕后,穿好朝服准备去上班,突然传来公文说,除了中堂和礼部,其他官员都可以回家了。中堂和礼部官员进宫必须摘掉顶戴,当时张名宸大惊,他知道按照惯例,肯定是皇帝驾崩了。根据张名宸的描述,他当时很震撼很悲哀,皇上才二十四岁,就突然离世,太让人伤心了……当时,城门全都紧闭,士卒们在城楼上戒严,街道寂寥,没有行人,气氛非常阴暗。到了二鼓,才宣布遗诏,当时凄风飒飒,黑云惨淡,气氛非常压抑。

  另据《汤若望传》的记载,在继承人问题上,顺治与孝庄及文武大臣发生了冲突:一位继位的皇子尚未诏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这一件事体。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见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者。皇帝使人问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完全立于皇太后的一面,认为被皇太后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这样,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的劝促,舍去了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为帝位继承者。

  我们都知道这位继承者就是康熙,康熙之所以能继位不是因为什么其他方面的考量,而是因为他患过天花。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顺治帝在得知自己患有天花后,急召亲王大臣们入宫讨论继承人问题。在继承人问题上,顺治坚持要从堂兄弟中选择一个。这就让人非常费解,他放着四个儿子不立,为什么要选择堂兄弟呢?有人推测,他这是为了发泄对皇太后的不满。其次,在摄政人选上,顺治一改祖宗旧制,拒绝从皇室诸王中挑选,这无疑是对多尔衮当年独裁专政的一种反抗。

  孝庄得知顺治的意图后,让苏麻喇姑请汤若望到慈宁宫一趟。顺治这些年虽然一头扎进佛教,但是对汤若望一直非常尊重,他们之间保持着真挚的友谊。孝庄相信,汤若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

  顺治见到汤若望后,让他坐在御榻上,问他对继承人有什么看法。汤若望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有啥说啥,他明确地表示不赞同立堂兄弟。因为这么做不仅违反祖制,而且容易引起争执,对清朝和国家都不利。

  顺治沉默了,良久才问道:“四个皇子年龄都很小,你说应该选谁?”

  汤若望重复曾经对孝庄说过的话:“长幼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选一个已经出痘的皇子。”

  顺治当时有四个儿子,最大的是福全,八岁;其次是玄烨,七岁;至于陈氏生的常宁,只有三岁;钮氏生的龙禧,更小,只有两岁。头脑稍微正常的人就会把目标锁在福全和玄烨身上,这两人中,玄烨是出过痘的,而福全没有。

  说实话,顺治对这四个皇子的父爱那是少得可怜的,当汤若望提到福全和玄烨时,估计顺治还要在脑子里搜索他们长啥样的。无论谁继承皇位,对顺治来说都无所谓。

  初六的晚上,顺治感到病情加重,急召近臣学士王熙进宫,让他草拟遗诏。

  正是寒冬深夜,宫中阴风阵阵,几个太监手提着宫灯,在黑夜中闪烁。王熙跟在后面,感觉仿佛能够听到鬼哭声。进入养心殿后,王熙跪拜,顺治强打着精神说:“我患痘了,恐怕时间不长了,你赶快听我的话,记下诏书内容。”

  此时此景,心肠再铁石的人也免不了动容,王熙也不例外。不过他心里还在琢磨另外一层事,如果皇上诏书的内容跟太后的想法有矛盾,那该怎么办呢?

  皇上一边说,王熙一边记,心里却想将来如何把皇上诏书的内容转陈给太后。王熙退下后,又在干清门的书房里三次修改诏书。到了第二天,把诏书呈给皇帝时,顺治正在更衣,当时非常疲惫,没说要看诏书,只让王熙把诏书交给麻勒吉。麻勒吉是满洲正黄旗人,汉文化功底比当时许多汉人大学士还厉害。

  当天晚上子时,顺治帝甍逝于养心殿。

  顺治英年早逝不免让人觉得遗憾,有一个叫吴伟业的文学家写了一首长诗,暗示皇帝并没有死,只是出家去了。后来,金庸在《鹿鼎记》里采用了这种说法。

  吴伟业是何许人也?吴伟业号梅村,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和钱谦益、龚鼎孽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独自开创了“梅村体”诗歌。明亡之后,吴伟业为了保持名节,一直对清政府采取不合作的消极抵抗姿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