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清战争史略_孙文良/李治亭【完结】(45)

  熊、王抗争发生后,廷臣和熹宗皇帝都试图加以调解,直至申斥。但事情越闹越大,两人的矛盾毫无缓和的迹象,连熹宗也制止不了,只好委托兵部召集大小廷臣,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议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十一日在中府召开,由张鹤鸣主持,共八十余人参加,就经、抚的去留问题,每人都表了态,却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最后,张鹤鸣将会议结果整理成一份书面材料,凡意见相同的,各归为一类,分别写上赞同者的姓名,交皇帝裁决。其中主张经抚两臣“竭力辽事,功罪一体”的,有三十四人;主用抚臣、许以便宜行事的,有周如盘一人赞成。史弼周等十人主张责成两臣各分任其事。有八人提出,专责抚臣,还有兵科蔡思充等九人,要求把熊廷弼调离,另行安排……总共有十五六种方案,意见纷出,莫衷一是,明确表示将王化贞与登莱巡抚互换,而留下熊廷弼主持大计的,只有徐扬先一人。多数意见,包括张鹤鸣、王在晋这些重要人物在内,都偏向王化贞,力主留王而去熊,要求皇帝赐王以尚方剑,加职衔,必肯用命任事以上见《明熹宗实录》,卷13;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

  熹宗阅后,批示吏兵两部共议,于经略与抚臣中选用一人,专任辽事,另一人调出别用。经议,拟留王化贞,对熊廷弼“斟酌推用”。还没等最后作出裁决,后金已大举进兵,他们感到“临敌易将,必误军情”,遂罢议,宣布仍以两臣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明熹宗实录》,卷13。。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4)

  自攻下辽阳后,努尔哈赤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进攻广宁的备战。天启二年正月,从春节前后就开始向海州、牛庄一带调兵,共五万人马,分作三路进兵:一自柳河(辽宁海城市附近),一自三岔,一自黄泥洼,“联木为伐,乘流至狭处渡河”。谈迁:《国榷》,卷85。努尔哈赤本人和部分将领从黄泥洼(辽阳西,太子河畔)乘船,顺流而下。行军一日,次日,即十九日,宿于东昌堡(海城市牛庄南)。此地位于海州西,辽河东岸。努尔哈赤经鞍山驿(鞍山旧堡)、牛庄到达这里。自牛庄抵广宁二百余里,朝鲜使臣麟坪大君亲经这条路线,写道:“大野泥浓(泞),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成舟,以是川旅不通。”据他所见,“周回顾望,野天一色,四际无山,浩浩荡荡,恍如乘船大海中。”[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地面结冰,否则后金步骑寸步难行。

  二十日,努尔哈赤至辽河,此段为太子河、浑河、辽河“合流于此”,故称三岔河[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所说大军“至狭处渡河”,即选在三岔河渡口。此处为广宁战略要地,久有“驻三岔,则寇不能东渡”之说,以前议边守广宁,皆重三岔河之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但守御颇难,河宽不足七十步,“全不见惊涛怒浪”,“盈盈一水,一苇可航”。沿河一百六十里,最浅处如黄泥洼、张义站已在后金的占领之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5。。柳河在三岔河之南,河西岸就是西平、镇武诸堡,驻有大量明军,欲取广宁,必先翦除其羽翼,孤立广宁而后取之。这是努尔哈赤的一贯军事指导原则,如砍大树,先从两边砍,然后不砍自扑。因此,欲先灭明有生力量,必扑向西平诸堡。努尔哈赤第一次派人侦察,首先来这里察看地形。在进攻之前,明哨卒已侦察到后金集结部队于海城——牛庄一线。这进一步证明后金的主力是在三岔附近,当无疑问。其余两路是在黄泥洼与柳河渡河。从渡河后的后金兵的调动,进一步看清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不直接攻广宁,而攻击其前哨西平诸堡,引诱广宁兵南来,至旷野处,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把它歼灭。这就避免后金兵在坚城之下被动挨打。

  二十日清晨,后金拔营,推进至河边,五万人马开始渡河。王化贞部署的防河兵见势不妙,掉头逃跑。后金前哨健卒猛追二十里,直追到西平堡为止《满文老档•太祖朝》,卷33,载明兵逃入沙岭。此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

  在后金正往辽河东岸集结兵力时,王化贞为实现他的战略,也在调兵遣将,部署兵马,准备渡河出击。后金兵临河西渡,势在必行。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他们不敢渡河,甚至打算令部将罗万言带些哨卒过河“诱之来”,然后以精锐骑兵袭击,必给以“大创”。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被众将否定,才作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与此不同,从一开始,熊廷弼就提出“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两路”的防御方针《明熹宗实录》,卷12。

  ,坚持固守广宁,集中兵力于一处防守,“相度城外形势,犄角立营,深垒高栅以俟”。《明史•熊廷弼传》,卷259。当年徐光启曾向熹宗建议:“广宁以东一带大城只宜坚壁清野,整理大小火器,待其来攻,凭城击打,一城坚守,彼必不敢蓦越长驱,数城坚守,自然引退。”这就是“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万全无害之策,莫过于此”。《明熹宗实录》,卷5。这些见解与熊廷弼大致相类。其次,后金攻镇武,明兵“勿轻战”,它也不敢越镇武而取广宁,即使越过,镇武与闾阳两处明兵就抄它的后路。熊廷弼提议总兵刘渠、高出守镇武;祁秉忠、胡嘉栋督闾阳。但王化贞坚持“驻兵河上”,还要在西平、柳河等堡“各置戍设防”。熊廷弼坚决反对,指出“兵分则力弱”,是“自弱之计也”。他认为,这些地段或要津,只宜设游击兵,“更番出入,示敌不测”,如西平诸处,则“只宜置戍兵”,作为哨探与报警之用《明史•熊廷弼传》,卷259。。王化贞根本不予理睬,仍在河上设“防河兵”,还命副总兵罗一贯(或写作贵)以三千人守西平《明史•罗一贯传》,卷271。。不久,战事的发展就证明兵分力弱,被后金以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吃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