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清战争史略_孙文良/李治亭【完结】(71)

  第四部分后金再次攻宁锦(1)

  宁远之役是后金与明朝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自萨尔浒激战后,后金展开战略进攻,一直造成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它从今辽宁北部的开原、铁岭,经沈阳、辽阳,推进到海城以南的辽南地区;再跨辽河,西下广宁,追击明兵于宁前,军事势力一度达于山海关前的长城脚下,从而把它对明的用兵推向高峰。在它的军事力量急剧膨胀之时,却在宁远城下遭到明兵第一次重创。明兵凭坚城用大炮挡住了它的凶猛进攻势头,迫使它从战略进攻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以至在努尔哈赤去世前没有能再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宁远战役,对明与后金的战争进程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以此役为转机,开始形成双方在辽西对峙的新局面。而皇太极发动的宁锦之役再度遭到失败,标志着这一对峙局面亦即战略相持的最后形成。

  天聪元年(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派遣大军侵入朝鲜,迫使其屈服,暂时解除腹背之患,从此,后金可以一意向西伐明。后金侵朝的战略意图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登莱巡抚李嵩很有远见地说:“夫虏之恶鲜,以鲜之服我。关、宁在前,乐浪(指朝鲜)在后,虏实有意西向而忌其尾之也。”谈迁:《国榷》,卷88。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很正确的。入朝之役历时仅二月余结束。三月,大军返回沈阳。这时,皇太极得到一重要情报:明兵正在加紧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在其周围实行屯种,作固守的打算。他意识到,明修城筑堡,屯种土地,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一是阻挡后金继续西进,一是作为恢复旧疆的前哨阵地,这必然直接威胁到后金的生存。他当机立断,命令他的兄弟子侄同八旗将士连续作战,力图抢在这些城堡完工之前,或其立足未稳之时,一举攻克。五月六日,他下令七兄阿巴泰、侄儿杜度等留守沈阳,而自率大军朝锦州方面进发。

  明朝对后金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多年的战争,痛苦的教训,已使明朝深刻认识到后金绝不会停止它的进攻。虽然取得了宁远大捷,也未使它感到轻松,掉以轻心。相反,它以疑惧的目光时刻注视着后金的一举一动。备战的观念在明统治集团中是很强烈的。特别是到秋收季节,它更担心“彼(后金)日日能来,我刻刻当备者也”。《明熹宗实录》,卷70。这反映了明对后金怀有很深的疑虑。身在抗金斗争最前线的袁崇焕正确估计到“(后金)若犯,必攻锦(州)、宁(远)”九龙真逸:《东莞五忠传》,卷上。。还在宁远战役结束不久,他就提出了“防奴”的基本指导思想,说:“防奴即巧计奇谋,不外高城池深,利兵坚甲。”《明熹宗实录》,卷67。接着,他又向皇帝疏陈辽事“治标治本”方法,提出了防守锦、宁及山海关的战略。他指出,后金兵远来,利在速战,“能战之兵又利在得战”,而明兵只须“一味死守”,使兵临城下的后金兵无法与它交战,而陷入困境,只有使它陷入困境,才能有办法把它打败。他说:“臣布置于关外二百里内,或断或续,亦合亦分,有守有不守,必图一恰当以报,断不令敌近关门。关门只紧闭,不令一兵出入,便是万全胜算,不贪功便无由致败”。这就是“治标”之法,是从战术上说的。所说“治本”,则体现了带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问题。他说,往年用兵辽东,或二十万、三十万,他用兵只须六万余,且多用于修筑城池,防御兵力还是“以辽人守辽土”,兵虽少,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即“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抚绥西部蒙古以抗拒辽东的后金。每年屯种收入增多,可以减少海运的麻烦。实行“大段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去惰以为用,随机应变,如水到渠成”。以此方略“治本”,就会足食足兵,“战则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不必侈言恢复,而辽无不复;不必急言平敌,而敌无不平!”九龙真逸:《东莞五忠传》,卷上,20~21页,参见《明熹宗实录》,卷70,14~15页,所录为简,唯《两朝从信录》照原疏录入。。

  袁崇焕的这篇“平辽”方略,总结了历年在辽东用兵之得失,综合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及用智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论证了他的新方略,这就是战与守相结合,筑城与屯种相结合,坚壁清野与乘虚出击相结合。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他的系统而完整的战略思想,比起他的所有前任都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征得熹宗批准后,袁崇焕立即将他的方略付诸实施。

  第四部分后金再次攻宁锦(2)

  (一)筑坚城。明取得宁远之战的胜利,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凭坚城固守。后金兵一经从宁远解围撤兵,袁崇焕等就请经费大修城堡。特别是宁远以东诸城被后金兵破坏得十分严重,极待修复。他曾同内臣刘应坤、纪用及总兵赵率教三人并马巡历锦州、右屯、义州、广宁并及以东地方,所见各城从灰烬之余,“颓垣剩栋”,到“白骨累累,残冢依稀”《明熹宗实录》,卷71。。袁崇焕认为,把这些被破坏的城邑重新修复具有重大的经济及军事意义。他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指出,从山海关到宁前长二百里,但北负山,南临海,其狭窄处不及三四十里,在这条狭长的走廊地带驻兵六万、马三万,还居住商民数十万,地狭人稠,“无以为耕”,全靠内地供给,就会造成供不应求,民贫而士马不强,而且“人畜错杂”,更易生灾害。因此,他建议筑锦州、中左所(辽宁锦县南)、大凌河三城,可使明兵再向前推进一百七十里,从而扩展了兵民的生计。兵民屯驻诸城,“且耕且练”。后金兵若来,“我坐而胜”;它若不来,亦坐守自困。这三城“皆系扼要之区,为我进取之地”《明熹宗实录》,卷75。,能否建成,“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筑,筑而立刻当完者也。锦州三城若成,有进无退,全辽即在目中”。故“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重障万全”。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根据袁崇焕的计划,从天启七年正月开始动工,同时修复,议于一年内并力完工,合计工时,拟以四万班军分班筑城。在三城动工修复前,从山海关到关外已有各城继续加固,“前屯城包而未完者完之,宁远被雨覆圮者补而永固之。中后、中左复屹若金汤”。《明熹宗实录》,卷79。到天启六年底,“山海关濬壕筑城,扼险置器,壁垒一新”。《明熹宗实录》,卷73。中前、右屯、宁远等城“业已鼎新,所谓重关累塞矣”。《明熹宗实录》,卷75。袁崇焕还计划于宁远再添筑两座辅城,以为犄角,各堡增设铳台,以为应援。宁远以东,仍安哨探,就地为耕,一有情况,就集中到宁远固守《明熹宗实录》,卷63。。袁崇焕说:“山海、前屯、中后、中右,今已坚雄如前日之宁远也。”《明熹宗实录》,卷79。被派到关外监军的太监刘应坤熹宗鉴于“文武不和”,欺隐朝廷,特于天启六年三月四日作出决定,设“镇守内臣”随军参与军务:设立镇守山海关等处太监一员: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忠勇营兼掌御马监印务刘应坤;左右镇守太监二员:乾清宫管事提督忠勇营御马监太监陶文、纪用分守中军;太监三员:乾清宫打卯牌子忠勇营中军御马监太监孙茂霖、武俊、王朝都在山海关驻扎。他们的任务是清查粮食、器械数目、官兵马匹强弱,据实直写,密封起来,随时驰报皇帝。实际上,这些太监充当特务,监督文武将吏的言行。熹宗这一决定使内外百官感到震惊,纷纷上章奏,反对此举,要求收回成命。熹宗逐一驳回,置之不理。太监监军又成为明末一大弊政,迅速破坏明的政治、军事。见《明熹宗实录》,卷64,4~6页。在写给熹宗的奏疏中,报告他亲眼所见的事实:“今设备更严,城势增高,堡垒更固,著著皆实,毫无粉饰。”《明熹宗实录》,卷71。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