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清战争史略_孙文良/李治亭【完结】(77)

  在攻围锦宁的二十四天中,后金兵伤亡越来越大,又赶上暑天(农历五月,折成公历正是最热的七月),中暑得病使部队不断减员,士气、战斗力都在下降。皇太极决定班师。当天晚上,大军开始从锦州撤退,整整持续了一夜,至次日黎明,路经小凌河城,把明兵已修完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全部毁掉,六日,至大凌河城,拆毁城墙,然后挥军引去。

  后金兵刚撤走,六日,袁崇焕火速上《锦州报捷疏》云:“五月十一日,锦州四面被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二十五次,无日不战且克。(六月)初四日,敌复益兵攻,城内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损伤城外士卒无算,随至是夜五鼓撤兵东行……”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14页。近一个月内,明兵连获三次大胜利,时称“宁锦大捷”。

  自1618年抚清首次交战以来,明兵一败涂地。仅在宁远城下第一次给后金兵以重创,而此次“宁锦大捷”获得了远比“宁远之捷”更为重大的战果,创造了明清(后金)战争史上一个奇迹。袁崇焕高度评价了宁锦战役的深远意义。他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14页。此说虽不免夸大其词,但反映了朝野上下举国欢呼的兴奋心情。

  明与后金一胜一败,实非偶然。首先,从力量对比上,后金明显处于劣势。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这正如一个汉官给皇太极的奏本中所说:明动员全国物力、兵力用于一隅之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次,后金选择用兵时机不当。后金兵将要发动西征锦州时,兵部尚书王之臣就已指出:后金“溽暑行兵已犯兵家之忌,我惟明烽远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如向年宁远婴城守故事,且河西粮石俱已搬运锦州,千里而来,野无所掠,不数日必狼狈而回。”《明熹宗实录》,卷79。这个见解是正确的。

  第三,明对这次战役做了最充分也是最好的准备。从上次宁远之捷后,它一刻也没有停止备战,筑城、屯田、运足粮饷,储备弹药武器,配备兵力,精兵猛将云集前线。例如,锦州解围后,尚剩米三万数千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

  对比之下,后金准备很差。它是在征朝鲜后听到明兵筑城的消息而仓促上阵的,可以说,无论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准备不足。而且它是以疲惫之卒对付以逸待劳的明兵。皇太极轻率地率军出征,大动干戈,反映了他麻痹轻敌的思想。

  第四,明实行了正确的作战方略,即袁崇焕的以守为主,战为其次的方略。宁远之战时,已经受过考验,到宁锦之战时,进一步发挥了火炮和坚城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出动部队,敢打敢拼,实行战守结合,为十年来所未有过。这也反映了经过认真训练的明兵,其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长。皇太极在战术上,还是他父亲的那一套打法,引明兵野战,不成,则以骑射攻坚,以车梯盾牌为攻具,怎能对付了威力强大的火器?这在明朝的新战略、新武器面前,已经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一点,明朝官兵同仇敌忾,敢战敢胜。特别是为保卫家乡而战斗的辽东人尤其英勇。巡关御史梁梦环也说:“即宁远屡捷,半是辽人摧锋陷阵者可见也。”《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如辽将朱梅、祖大寿等“皆百战百胜之勇”。这又证明“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完全正确,激发他们保卫家乡的炽烈热情,就能产生巨大的战斗力!还应当指出,在宁锦战役中,明朝统治集团基本实现了稳定,大政方针较能一致,一度尖锐的矛盾较快地得到了调整,从而保证了前线的统一指挥。

  第四部分明获“宁锦大捷”(5)

  宁锦大捷,应归功于袁崇焕构置的宁锦防线和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是获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毫无疑问,在宁锦大捷的功劳簿上,袁崇焕应该名列第一。但魏忠贤一伙阉党却窃取了这一巨大荣誉,昏庸的熹宗宣称:“宁锦危急,赖厂臣(指魏忠贤)调度以奏奇功。”《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又称:“宁锦之捷制胜折冲,皆受厂臣秘画。”《天启七年七月实录》。把一切功劳都算到魏忠贤和他的党羽身上,自魏忠贤以下,凡数百人,与宁锦战役有关无关者全部受赏、升迁,而魏忠贤一月中竟累累受赏,其宠荣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唯袁崇焕“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却迟迟不得封赏《天启七年八月实录》。,迟至他被迫辞职后才勉强给“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天启七年七月实录》。魏忠贤嫉功妒能,指使他的党羽必欲将袁崇焕排挤出朝廷。一是诬陷他不救锦州为“暮气”。后金兵始围锦州,明朝一致确定了各守信地、不得轻调远救的方针,而把援锦之事委给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他们曾两度发兵,均于中途被拦击而不得深入。从责任上说,与袁崇焕并无直接关系。二是攻击他主款议和,招致后金东侵朝鲜,西征宁锦。诸如督饷御史刘徽、河南道御史李应荐等交章弹劾,要求“从重议处”《天启七年七月实录》。。袁崇焕功高不赏,又受到阉党的排挤,即于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为由,申请辞官回籍调理。在魏忠贤的唆使下,熹宗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写道:袁崇焕“疏称抱病,情词恳切,准其回籍调理”。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卷1。他在李应荐的奏本中又批道:“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熹宗念他在宁锦的功劳,主议求款与不援锦州均不予追究,算是他给予袁崇焕的最大“恩典”。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