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国主义漫谈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3)

  ----------------------- Page 5-----------------------

  而且是对自然环境热爱情感的升华,把自然同人类的社会生活进一步结合起 来。比如 《诗经》中描写的日出、雨雪、杨柳、白露、长江、汉水等自然景 象,都不是独立歌咏的对象,而是用 “比兴”的手法,以引起(兴)或比喻 (比)所要歌颂的人和事。《楚辞》中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往往同人 类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屈原的 《橘颂》,对橘树的绿叶素荣、质朴无华、坚 挺独立、霜雪不凋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这里用“托物喻意”、“借物咏怀” 的手法,实际上是写人,就是对人的高尚情操的赞颂。孔子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 “比德”的观点。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①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喜欢看山,乐于观 水,因为山水都体现着仁者、智者的美好德性。山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 衍,财用增殖,给人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所以仁者 “比德”于山。水可 以滋润万物而无所私,似德;它所到之处给万物带来生机,似仁;它由高向 低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它奔腾澎湃,冲过千山万壑之间,似勇; 它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不可测,似智,等等。这是我国最早把山川风景 同人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研究的范例,也是全世界在这方面最早的范例。孔 子描绘山水之美多有夸大之处,但他对山水的热爱之深,对自然环境可以成 为人类道德观念的某种象征的认识和见解是进步的,对后世爱国主义自然情 感的产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 “畅神”说。人们认为自然界丰富多彩,景 象万千,它们的魅力并不仅仅在比德上,而在于能使人陶冶性情,心情舒畅。 祖国的大好山河其雄伟之美可使人们胸襟宽阔开朗,待人接物不至于鸡肠鼠 肚;可使人们赞叹不绝,豪情壮志油然而生;其秀丽之美可使人们趣味优雅 高尚;对祖国一往情深,片刻不忍离去。一生多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南朝 宋代山水画画家宗炳曾说,人之喜爱自然山水,不过因为它能“畅神”而已。 正因为他认为山水能使人精神愉快,所以当他年老多病不能远游时,就终日 沉醉在山水画之中, “卧以游之”。在那时,游山玩水是社会上相当普遍的 风尚。人们从自然对象上感受到的美,所寄托的热爱之情,远非 “比德”和 “致用”所可以比拟的了。王羲之游兰亭时见到那里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感到 “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些都表明,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什么对于自然景物,人们可以从 “比德”的角度去认识,又从“游目 聘怀” (畅神)的角度来欣赏呢?这是因为从自然环境本身来说,它的山河 风光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似的一些特征,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寓意 和象征。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主观上为了某种需要,很容易把自然 界的一些特征同自己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孔子喜欢松柏,因为 “岁寒知松 柏之后雕”,以松柏的自然属性喻示人的高风亮节。宋朝的周敦颐喜爱莲花, 他在 《爱莲说》中这样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他用莲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骆宾王借咏蝉表示自己未被了解的高洁: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杜甫从山看到愁: “忧端如山来”;秦观 从海想到愁: “落红万点愁似海”。巫山神女峰,是诗人墨客经常描绘的对 象。船过巫山,人们总是要兴致勃勃地眺望。它是巫山最高峰东面的一块立 ① 《论语·雍也》。

  ----------------------- Page 6-----------------------

  式巨石,如果走到近前去详观细察,并没有什么独特别致的地方,似乎又不 大像人了。它所以成为人们争相一睹的美景,就是它的特征引起人们的 “畅 神”,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千百年来,人们编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有人说它是一个渔人的妻子,渔人在江中打鱼时遇到暴风骤雨,船翻人亡, 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盼夫心切,抱着孩子成年站在峰顶眺望归舟,不知 经过多少人间沧桑之变,就化成了这块巨石。有人说,它本是王母娘娘第23 个小女儿瑶姬,她带着几个侍女来人间玩耍,在巫山上空,看到人间的大禹 正在那里治水,便用巨雷炸死正在那里作恶的12条蛟,开拓出一条航道。 她看到巫山航道复杂,过往船只容易触礁沉没,便留在巫山上为船民们导航。 如果神女峰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 (爱情的忠贞、为民谋利等)没 有联系,人们是不会对那块巨石如此神往的。可见自然界的事物都对人们的 物质、精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观赏自然可以使人 们忆起生活,热爱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深入和扩大,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 和热爱自然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欣赏和热爱那些经过人类征服 改造的与人类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而且能欣赏和热爱那些未经人类征服改造 与人类没有功利关系的对象,如皎洁的月亮,寂静的山林,寥阔的星空,茫 茫的大海等。这是因为我们所讲的自然,是包括整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 内的。有一部分自然景物虽然不是直接改造过的对象,或者不是人加工创造 出来的对象,但它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这个自然正处于“人化”的 过程中,它必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必然反映人类历史 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这些自然存在物仍然可以成为人们欣赏和热 爱的对象。就拿钱塘江潮来说吧,它真是气势磅礴、举世无双的今古奇观, 每年农历8月18日,都要吸引着大批接踵摩肩的观潮者。每当海潮上涨时, 它好象鼓足全身的力气,形成高达数丈的白色城垣,向江岸扑压过来,其景 象十分奇特壮观。据史书记载,江潮 “大声如雷震,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这种 “吞天沃日”的潮水可怕吗?既可怕,又不可怕。说它可 怕,那排山倒海之势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但是面对潮水却又能使人联想到人 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生活,再现人的本质力量,使自信自豪 的情感油然而生,何况更有弄潮儿在鲸波万仞之中手持红旗勇战江涛的动人 景象。这就告诉我们,钱塘江潮虽然没有经过人的直接加工、改造,但它已 经不再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可怕的灾异之物,而是反映人的毅力、勇敢和驾驭 海潮本领的对象,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把它当成崇高的美来欣赏,就不是偶 然的了。历史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 提高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热爱的情感也会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 但是,寻根溯源,可知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感首先产生于故乡的自然环境。 故乡的自然环境是爱国主义最初源泉的沃土。中华民族对于温馨的黄土有着 深沉的感情,这是与对故乡的爱相联系着的。 《太平御览》记载,大神盘古 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壮举,孤立地撑着苍天,天地间没有生命,一片死寂。女 娲就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用黄土塑造了最初的人类。这就是原始人对自身由 来的解释。这虽然是荒诞不经的传说,但从中可以窥见华夏民族与黄土的深 层联系。我们的祖先大多聚居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黄河流域因其优越的 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土质疏松、肥沃,很适于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