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蒋介石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_邢和明【完结】(19)

  随后,蒋介石又提出另外一项建议,即把东路军分成三个纵队。但这一建议遭到斯捷潘诺夫的反对。不久,从惠州、博罗传来的消息证实,"蒋介石的设想对东路军来说就成了一个毁灭性的计划"。正是这一消息,才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

  虽然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但他有些做法也得到加伦的赏识。5月13日汕头会议讨论对滇桂军阀作战方案时,湘军和朱培德提出供应子弹的要求。但"与会者面面相觑,互相推诿,谁也不肯提供子弹。"就连弹药最充裕的许崇智也拒绝提供。弹药问题"顿时成了出征的又一障碍"。湘军和朱培德见谁都不肯供应子弹,便声明没有子弹决不出兵。这时,"多亏蒋介石解围,他答应只要子弹口径适合,全部子弹由他来提供。"而且,在此期间,蒋介石通常是不介入苏联顾问同中国将军们的争论。这也给加伦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6月12日,进攻广州的战斗开始了。黄埔军校八个连960人在苏联顾问的指挥下渡过珠江,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防御体系。杨希闵、刘震寰及其他高级军官仓皇逃出广州,失去指挥的部队不战而降。平息杨、刘叛乱的胜利,再次使苏联顾问感觉到,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员们"又一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蒋介石随即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卫戍部队也由黄埔军校学员组成。6月15日,广东政府下令,除卫戍部队外,其余部队全部撤出市区。广州便处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

  8.不到40岁的蒋介石,在苏联顾问扶助下成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

  在1925年8月之前,蒋介石还只是黄埔军校校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连国民政府委员都不是,在国民党内一官半职都没有。可是,廖仲恺被刺之后,这位只有38岁的年青军官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蒋介石的升迁如此之快,显然得益于苏联顾问的扶助。

  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廖仲恺等16人当选为政府委员,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谭延闿、林森当选为常务委员,许崇智出任军事部长,胡汉民担任外交部长。

  当天,国民政府召开会议,鲍罗廷以总顾问的身份参加会议,并且控制了会议的选举。在鲍罗廷的支持下,汪精卫以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成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新的政治和军事领袖,他同时又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常务委员会主席。此外,胡汉民和廖仲恺也都成了政治核心人物。

  蒋介石只是在7月3日成立的军事委员会里当了一名委员,主席则是汪精卫。蒋介石对这样的结果感到不满。因此,他对军事委员会的工作表现得并不积极,"远远地呆在黄埔岛上,培植军校力量,打算有朝一日利用他们为其私利效劳。"尽管广东政府已经任命蒋介石为广州卫戍司令,但他迟迟不肯就职,甚至提出辞去所有职务。

  7月7日,蒋介石向军事委员会提出六条建议:(1)发展西南革命势力,以抗拒帝国主义;(2)革除军队积弊;(3)统一财政;(4)整理军队;(5)利用罢工工人建筑道路;(6)统一两广。

  这六条建议当中,关键的是统一军事和统一财政。蒋介石提出的这几条建议,矛头是指向许崇智的,其目的是想通过整顿军队,把军权集中到军事委员会,以削弱许崇智的力量。这六条建议得到汪精卫的赞同,并在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上作出了相应的决议。

  就在这天,加伦离开了广州。其中的原因,当事人有两种说法。苏联驻北京代表加拉罕解释说,加伦中断在华顾问使命,是因为"他完全病倒了,继续留在广州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据中共方面的分析,加伦离开广州另有隐情。中共中央依据张国焘送来的报告,认为这是"鲍罗廷和加伦发生歧见所致"。据张太雷分析,由于"加伦主张支持许崇智为军事首脑,建立军事委员会制度;而鲍罗廷则主张支持蒋介石;结果由莫斯科裁定,否定了加伦的意见。"

  问题在于,这种分析具有多大的真实性。孙中山去世后,最有可能接替孙中山的位置有三个人: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在这三个人当中,胡汉民是最不可取的人选。广州商团叛乱时,他没有全力维护国民党的事业。而且,他不赞成联俄、联共。孙中山北上之后,胡汉民代理大元帅。在孙中山去世后两个月,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致电北京的汪精卫,让他立即返回广州,讨论国民党领导人选的问题。这份电报的起因,是胡汉民想当大元帅。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朱培德在汕头商议,决定阻止胡汉民担任这一职务。

  此时的汪精卫也急于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他从北京回到广州后连忙赶往东征前线,拉拢蒋介石对付胡汉民、廖仲恺和许崇智。而且,汪精卫看得很清楚,他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得到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以致汪精卫在行动上急速向左转,同苏联顾问密切配合。

  在平息刘、杨叛乱前夕,鲍罗廷曾私下里向张国焘谈起过国民政府成立的意向。据张国焘说,鲍罗廷对胡汉民的印象是:"有一点毛病,如果什么事情让他知道了,他的亲信也便知道了;随着英国人也便知道了。这样,一切事情都弄糟了。"这几句评语,表明鲍罗廷"对胡并不相信,遇有机会,显然他是要贬抑胡的。"至于汪精卫,鲍罗廷表示:"遇事倒也可和汪商谈"。但他觉得汪精卫太过于谦逊,"不会挺身出来硬干,如果抬他出来负责,似却不会退缩。"当谈到廖仲恺时,鲍罗廷颇为感慨地说:"这样得力而实干的人,可惜太少了。"但他认为,廖仲恺虽然愿意"做些实际工作,却不愿居领导地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