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29)

  ----------------------- Page 61-----------------------

  悟)的简易修持方法,流行日广。对李翱、周敦颐、二程、朱熹都有影响, 对陆王之学的影响犹大。 华严宗是唐代佛教重要门派,其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内容有 “四法 界”、 “六相圆融”、“十玄门”等。“法界”是包涵理(事物的本性,本 体)和事 (万事万物、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共有四相:事法 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认为千差万别的事物都 是理的体现,事与事之间也是相即相融的。由此提出了一多、总别、性相、 相即相入等一系列概念,其 “理为性”、“事为相”的观点对宋明理学的形 成有一定影响。华严宗还把法界归于一心,认为理和心也是一回事,事事都 是一心的产物,法藏称理事无碍的关系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教哲学的许多术语后来被广泛应用。有的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 (如“能所”)。佛教哲学的许多命题和观点对宋以来的哲学产生一定的影 响。 二、宋明理学 魏晋时期一度出现反儒思潮,隋唐时佛学昌盛。但作为像宋这样大一统 的封建专制国家而言,最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仍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于是, 理学应运而生。早在中唐时期韩愈、李翱就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其毁灭纲 常而误国,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认为仁义道法中,道德是“虚位”, 仁义是 “定名”,实行仁义为道,内心具备仁义为德。提出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孟的道统说的性三品说,李翱师承韩愈,排佛尊儒。把最为推崇 的 《中庸》中的性命学说和佛教的心性思想结合起来,称为复性学说。他们 的思想被称之为道学,是理学的先声。 随着尊儒,批判佛、道并融其思想于儒的思潮的发展,北宋中期,以讨 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产生了从周 敦颐到二程的许多重要理学家,提出和使用了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形 而上形而下、动静、两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恶、理欲、人心道心、中 和、体用、诚、敬、知行等理学的基本范畴。他们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 为圣人之学,该学说亦称为道学,后来,理学之称渐盛,朱熹是理学的集大 成者,代表着理学中强调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陆象山、王阳明则 是主张 “心即理”、“心生万物”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 周敦颐在《易》和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宇宙生成发展的“太 极图”和 《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 而生阴,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①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他认为人得二五之秀气, ① 《太极图说》。

  ----------------------- Page 62-----------------------

  为万物中最灵者,但心、性受感外物而有善恶,主张通过“立诚”、“主静” 而达到人的最高准则 “人极”(诚)。其哲学体系中的太极、理、气、性、 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程颢和弟程颐曾同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程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范畴,建立理本论哲学,以精神性的理为宇宙本体, ① 提出 “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在心性论上,程颢提出 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 题。在认识论上,程颢认为人心与外物不可分,由于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 知性”,所以要反躬自求,悟得天理。程颐认为万物一理,这理: “在天为 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故尔 “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修养 的目的在于 “去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先天的 “气禀”决定人的智愚。 程颢关于天地万物与 “我”浑然一体,“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的思想 对陆象山、王阳明很有影响。 朱熹是二程四传弟子。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在本体论 问题上,朱熹以理为本,主张没有天地之时先有理, “理在先,气在后”、 理气相依。在发展观上,主张凡事无不相反相成,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以至于无穷”。在其关于 《周易·系辞传》的解释中论及阴阳、动静关系, 认为动静不可截然分开。他还看到了运动的两种状态:变和化。前者为顿变, 后者是渐化。并认为二者互相联系。在认识论上,朱熹主张 “即物穷理”, 格物和致知不可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以行 为重。在心性理欲问题上,朱熹认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在物上体现为 物理。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人禀气有清浊,故有圣、贤、愚之别。人 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天理和人欲对立,须通过修 养功夫 “遏人欲而存天理”。但他也不盲目反对日常饮食欲望。与“理欲” 观相联系的是他的 “王霸”观。他认为夏、商、周三代,以道心治天下是天 理流行的王道盛世;三代以后 “末免去利欲之私”是霸道衰世。 朱熹的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为统治阶级官方所推崇,视为儒学正宗。 正当朱熹把理奉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时候,陆九渊倡言 “心即理”,针对 朱熹等人的 “理”在人心外,“即物”才可“穷理”的观点,提出“发明本 心”、 “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的主张,并就有关问题与朱嘉进 行辩论,是为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相区别的心学主观唯心主 义。陆九渊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 “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心物关系上得出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的 ① 结论 。他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显然,陆九渊把主观与客观完 ① 《遗书》卷二。 ①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语录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