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36)

  ----------------------- Page 8-----------------------

  清、近代诗坛,作家云集,作品丰富。虽也效古,但并不为其所囿,却 能另辟蹊径,出现了神韵说、声调说、肌理说、性灵说、同光体等文学主张, 使古典诗歌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中,龚自珍、黄遵宪影响最大。由于 龚自珍在政治上不得志,所以他以诗为战斗武器。他的诗中,不仅闪烁着反 对妥协、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光芒,其诗风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是一个 “稀有品种”。因此,我们说它是构成中 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个方面。 词的发展与音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词是有了乐谱以后,按谱而填的。 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调,或叫词牌,如人们所熟知的 《沁园春》、《念奴娇》 等。由于配乐的不同,每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词和诗分章、文分段的叫法不一样,每段叫一 “片”即音乐奏过了一遍,就 像我们现在歌曲,一首曲子、歌词分几段一样。最常见的词分为两段,上片、 下片又叫上阕、下阕。 词兴起于唐中、晚期,盛行于宋代,以后便逐渐衰败。词最早起源于民 间的俚曲小调,后传入城市,许多靠演唱为生的歌妓、乐工,吸取了这一富 有生气、为人们所喜爱的俚曲小调来歌唱。他们为了博得主顾的欢颜,配合 了音乐的节拍,改编或创作了一些长短参差的句子入词,便使词这一文学新 式样流行发展起来。晚唐时期一些封建文人为了粉饰太平,为了适应统治阶 级醉生梦死的需要,以此作为向上爬的阶梯,致力于词的文人也逐渐加多。 因而,也使词成了专写女人的衣着服饰、娇眉笑眼、脉脉柔情的 “专利”, 风格浓艳香软,语言隐晦绮丽。代表词人是温庭筠以及韦庄等18人的“花间 派”。不过,他们对词在音乐及句型的长短方面的一套格律定形,做出了极 大的贡献。 词在宋代的繁荣是空前绝后的。仅从现存的词集来看,词人有200多名, 词牌就达870多个,词作就可想而知了。宋初词坛基本上沿袭了晚唐、五代 花间派的词风,只有范仲庵和张先的词透露了词风转变的消息。到了柳永词 风一变,他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善于吸取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 手法。而真正使词风转变的是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 北宋中叶的苏轼。苏轼 “以诗为词”,并把词看作同诗一样具有言志咏怀的 作用,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创立了豪放词派。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以 周邦彦等人为代表的 “大晟词人”,又使词风走上了“婉约派”的回头路。 然而由于他们精通音律,对词的音律的创造和发展确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如果说宋朝是词的黄金时代的话,那么真正标志宋词发展最高峰的则是 南来辛弃疾的词。他和陆游并肩站在南宋文坛,高唱爱国主义的战歌,成为 光照千古的 “双子星座”。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以词为主,现存的《稼轩词》 有词作620余首,居两宋词人之冠。他的词有慨慷激昂的爱国精神的抒发, 有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吟咏,也有湖光山色的描绘,而爱国思想则如一 根红线贯串于他的全部作品中。在词的艺术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豪放 词的词风,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运用范围 (诗、散文、骚文、民间口语尽可入 词中),在唐宋词中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南宋中叶以后兴起的姜夔、史 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 “格律词派”(或风雅词派),对后世词作也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他们的词格律精严,琢句精工,音调谐婉,但却是沿着婉约派 词人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而越走越远。至此,词逐渐走向了衰落,尽 管元、明、清代也出现过一些较有名气的词人,但终于因摹拟前人之词风,

  ----------------------- Page 9-----------------------

  而未使词坛再兴。 第三节戏剧 中国古代戏剧是一种吸取了诗、词、散文的优点在内,把抒情、叙事、 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文学艺术因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它不仅汲取了其它文学式样的营养,同时,在众多戏剧因素的培 植下,形成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由于它是用 “生、旦、净、末、丑” 的人物造型,还用 “唱、念、做、打”有机统一的表演形式直接诉诸观众视 觉、听觉的舞台艺术,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深受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戏剧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与古希腊 悲剧、印度梵剧,被誉为是古代三大戏剧流派,这不能不是我们每个炎黄于 孙的骄傲。 然而,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它井非是捷足先登的宠儿, 而却是姗姗来迟。尽管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关于戏剧的形成有先秦、西汉、 魏晋南北朝等观点。但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问题,仍不能不固 执地持中国古代戏剧正式形成于唐、宋,而兴盛于元的观点。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中国古代戏剧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千 变万化,其剧种的分布更是多种多样。要从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并把它细微 末节的历史演变搞清楚,当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决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能 完成的。因此,我们仅就中国戏剧的形成,及其成就作一概略的探讨。 关于中国戏的起源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较具有 代表性的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出于“巫”;(二)出于“乐舞”; (三)出于“大武舞”;(四)出于傀儡戏;(五)出于“俳优”。以上诸 论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全面,只道出了中国戏剧的某些因素。在唐宋 之前,即戏剧未正式形成之前,中国早已出现了几类群体共同的艺术活动: (一)舞蹈;(二)乐曲;(三)百戏(角抵戏);(四)戏弄(滑稽戏); (五)傀儡戏(影戏);(六)讲唱六大类。事实上中国古代戏剧是在综合 了以上诸因素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歌、乐与古代的祭祀神灵的巫觋 密切联系,没有歌、乐,就不会有戏剧的唱,没有古代舞,也不会有戏剧的 做、打,同样,没有排优的 “诙谐嘲弄”,便不会有戏剧的念。 隋代是中国戏剧形成的一个转捩点,它不仅在故事表演方面,而且在其 它方面都为唐宋时期的戏剧形成开辟了道路。 唐代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其政治开明、经济发 展、思想活跃、中外交通畅达,都为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 这一时期文学 (诗、词、小说)、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都得到发展, 戏剧也基本形成。唐代 “参军戏”无论从剧本、演员阵容以及表演艺术都标 志着中国戏剧传统的承先启后,也就是在这里树起了它的独特风格,从当今 人们对戏剧演员的一个别称 (梨园子弟)的由来,也可以作为我们观点的一 个旁证。唐明皇李隆基,深知音律,能自己制曲,曾选戏剧子弟300人在“梨 园”教戏,号为 “皇帝梨园弟子”,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两宋时期,中国戏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 《东京梦华录》记载,“瓦 子” (专门的表演娱乐场所):“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 日如是。……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若晚看不及矣”。具备固定的演戏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