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48)

  ----------------------- Page 33-----------------------

  的 “艺”包含了当时和后世所说的艺术在内,主要是从熟练掌握其物质技巧 的角度来强调的。 “游”正是强调了这种掌握中的自豪感。“游于艺”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自然规律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掌握中,人获得了自 由感。这其实就正是艺术创造的感受,即审美的感受。它表现了孔子对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兴”、“观”、“群”、“怨”的艺术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①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可以说是他对 一切艺术作用的分析。它总结了从远古到当世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对艺术 认识的美学内容。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托物兴辟”。孔子十分强 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意在启发个体的社会性情感。朱熹说: “兴 ① 起,感动奋发也。”显然是重视艺术教化中个体想象和联想活动的意义。“引 譬连类”与 “感发志意”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构成了孔子的“兴”的 理论。前者指出了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形象的东西,通过联想,使人 领会感受到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后者则指 “引譬连类”的最终目的不是说 理教训,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感化人、教育人。 “观”,谓“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强调艺术在认识社会生 活、了解人的志向等方面的作用,当然不只是指人们单纯理智上的冷静观察, 而是带有情感好恶特征的;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写实,而是藉助 于感情和心理。它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能够从社 会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把艺术看作是一定时代人们 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的表现。据说,季札听陈乐,谓 “国无主,其能久乎”; 听齐乐,不禁叹曰: “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 未可量也”② “群”,谓“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强调诗歌可以起共鸣,促 进社会人群思想情感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合谐的作用。孔子看 来,真正的 “群”应当建立在人们的互相爱助的基础上。孔子的看法尽管在 当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是他站在古代人道主义立场上,强调、揭示了艺 术的社会作用中一个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方面。 “怨”,是包括“怨刺上政”在内的对社会生活的否定性情感。孔子提 倡“仁者”应该“爱人”,但他并不认为绝对不要怨恨,孔子认为合理的“怨” 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违反仁道者的“怨”;第二种是对不良政治的“怨”; 第三种是 “君子”在仁道无由得行,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也可以“怨”。 孔子要求人的爱和恨的情感的表现,应符合于 “仁”的要求,从而不越 出“礼”的规范,具有道德上的纯洁性、崇高性,并且认为只有这一类感情 才是诗所应当表现的。 孔子提出的诗可以 “兴”、“观”、“群”、“怨”相联系,就构成了 他的 “兴”、“观”、“群”、“怨”的艺术观,是对诗歌欣赏心理特征的 深刻分析。 ① 《论语·学而》。 ① 《论语集注》。 ②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Page 34-----------------------

  文、质统一的审美观。 孔子不但在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上发表了重要的见解,有关美善的关系 问题也提出了有深刻意义的看法。孔子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美善。其 美学理想具体于艺术,便是“尽美尽善”;具体于人事,便是“文质彬彬”。 孔子在充分肯定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要求美与善相统一。孔子不 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 “尽美”,又要“尽善”,使美和善圆满地 统一起来。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和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的功利 主义,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 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文 质彬彬”说的提出,本来是针对 “君子”的个人修养来说的,但其中也包含 了孔子对美的看法。 “文”的含义宽泛多样,诸如典籍,文采,艺术形式,审美对象的形式 美; “质”谓审美对象的本质和内容、质朴的风格。就人而言,文指外在的 文饰,质指内在的道德品质。 孔子反对 “文胜质”和“质胜文”这两种片面的倾向,提出“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命题,要求 “文”与“质”两者完美统一。 孔子在谈及自然美的欣赏时,同艺术美的欣赏一样注重伦理价值,其“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被后人概括发挥为 “比德”的理论。天地山水等 自然景物成了“君子”的观照的对象,能够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 思想影响深远。 还需要指出的是 “中庸”,它既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的美学 批评尺度。 孔子在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他不把个体和社会看作绝对不能相容的东 西。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个体感性存在的现实性、合理性以及个体人格的独 立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个体感性 的愉快和满足、个体人格的发展同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要求是可以而且应该统 一起来的。他的关于美的艺术的言论具有深刻的美学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奠基人,在其后,孟子、荀子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 化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使儒家美学成为中国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美学直接继承孔子的美学而来,但 又具有和孔子不同的新特点。 孟子的美学思想是他 “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体系组成部分。首先,他提 倡以善为核心的 “充实之为美”的人格美。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美”与 “善”密切相连,美的人是善德的“充实”者,“充实之为美”是以善为核 心,以真 (信)为基础,其间包含着真(信)、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观的 萌芽。其次,孟子宣扬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 于色也有同美焉”的美感共同性观点。孟子由人的感觉器官的生理机能几乎 相同而推断出人的味感生理反应以及美感心理活动具有共同性的结论,揭示 了人类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美感共同性特点。孟子强调诗歌欣赏应 “以 ① 《论语·雍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