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80)

  ----------------------- Page 37-----------------------

  向;在艺术领域,如传统的建筑则注重对称、平衡、统一的布局,强调平面 构造的完整和向平面发展,以宽广为特征,其大众建筑——四合院,就是典 型。 当代学者蒙培元指出:传统思维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不是自然机 械论或因果论,而是有机生成论和目的论 (并非西方那样的神学目的论), 即不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架自动机,而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 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整 体结构中,二者具有同构性,可以互相转换,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在传 统思维中,儒道两家都主张 “天人合一”,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 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气相通、一理相通的。老 子的 “四大”,《易传》的“三才之道”,是这种整体思维的早期表现。而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天人感应论,则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的整体 模式,对后来的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理学家的宇宙模式和 “天人一理”, “天人一气”的“天地万物一体说”,正是这种整体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但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思维,并不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是以 实现真善美合一的整体境界为最终目的,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自 然的山水、真实的人物等真实形象并不是表现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个 符号,重要的是它所表现、象征的 “道”。 息息相通的 “万物一体”论,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中最具特色的。万物 何以成为一体?这并不是由于某种纯粹形式或相对万物的组织化、形式化, 而是因这宇宙万物无不以天道、天理为最高本体,无不禀受天道天理而息息 相通。天道、天理统摄万物,主宰化生。它又是万物自身之性,存在于万物 之中。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熹)。因此,宇宙万物之间, 人与万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界限,而是相互映现,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相 互联系成为一体。整体体现部分,部分映现整体、包含整体,部分即是整体。 人与草木瓦石的区别,不在于形体或具体属性的不同,而在于人应该并能够 自觉体认天道、效天法地,从而具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达到与天地 万物一体的境界。 与西方古代、近代哲人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偏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 整体关系的理解,这更接近系统论式的思维方法。这种古朴整体性系统思维 不仅使中国古代在社会政治、伦理、美学等方面发展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 而且在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军事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尤其是中医药学的成就更令人瞩目。但由于它否定了具体事物的独立实体地 位,忽视了对质料结构、能量转换和具体属性的切实研究,分析方法的发育 极不充分,这种整体性系统思维就不可能超出古朴的浑沌整体性的界限,不 能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的系统论思维方式。 二、直觉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明显的直觉色彩。直觉是一个近代的名词,在古代 称之为 “玄览”或“体”(“体认”、“体会”之体)。中国古代哲学家在 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建构体系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凭直觉办 事。传统的 “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途径,是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 省、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证悟人之善性,在主体的精神领域内完成天人合 一的任务。宋儒对 “一旦豁然贯通”的追求和体认,就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 维。

  ----------------------- Page 38-----------------------

  直觉性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 它不是以概念分析和判断推理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而是靠灵感,即直觉和顿 悟把握事物的非逻辑思维。这当然不是说,它不运用逻辑思维,而是说,它 不是自觉地或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而是把直觉作为认识本质、本体的主 要方式。 道家最先提出了直觉思维的问题。 “道”无形无名,玄之又玄,是不能 用名言、概念所认识的,只能靠直观或体悟。庄子的 “心斋”、“坐忘”, 就是提倡 “唯道集虚”、“同于大通”的超理性直觉。道家的反逻辑主义是 明显的。儒家虽然提倡 “学思”、“慎思”、“类推”、“思通”,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了逻辑思维,但其“一以贯之”、“下学而上达”、“反身而试”, 也有直觉思维的成分。 禅宗吸收了庄子和玄学的方法,并与佛性本体论相结合,提出 “不立文 字”、 “直指人心”的顿悟法,把直觉思维发展到了极点。它强调霎那间的 非逻辑的直接解悟,主张排除一切思虑和语言,取消一切概念性认识,以 “无 念为宗”、无思为思,在超时空非逻辑的精神状态下实现超越,进入本体境 界。 理学家以 “太极”为本体,包含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不管这个本体 被说成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实际上都是先验的。对这个本体的认识,也是 通过直觉顿悟实现的。理学家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都很强调“思” 的作用,但最后都要经过顿悟这个环节,才能完成心理合一、天理合一的整 体认识。 总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 而轻论证,这种直觉性思维是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它的长处是以经验 为参照,从总体上把握对象,有时能体验、证悟出逻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 境。缺点是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含糊而不明晰,其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 性,其整体上也有一定的神秘性。 三、意向性 道家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的人“与天地参”以及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等,都是从主体自身出发而又回到 主体自身的意向性思维。它不是把自然界对象化而是把自然界人化或把人自 然化,不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而是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反 回到自身。其思维定势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了自我,便 实现了 “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传统思维中,儒家把社会伦理内在化,说成先验的道德人性。道家重视 自然,但主张在自我体验、直觉中实现“天人合一”。理学实现了儒道合一, 把伦理道德超越化,变成了自然本体。他们都主张自我认识、自我直觉、自 我超越,通过意向性思维, “创造”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都和情感 体验分不开。传统思维的特点,是把认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 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 这里所谓情感,主要是从主体需要、态度和评价而言的。以儒家为代表 的传统思维,一贯很重视喜怒哀乐 (如所谓“七情”)等情感需要,并由此 产生好恶等情感态度,进而产生善恶、美丑等等评价。这些也就影响了思维 的整个进程和方向,使之变成了主体意向性活动。这种基于情感需要而形成 的意向性思维,所要解决的是价值选择问题而不是真假问题,是意义问题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