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42)

  这样,荀子、扬雄被排除在这一“道统”之外。在继承“道统”这一问题上,

  韩愈未免有些自大。他本人也认识到捍卫此“道”的艰巨性,但他决心为这一伟大

  的事业虽死无恨。他说: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

  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诡,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

  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

  韩愈的“道统”思想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华文化

  的传道正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系的儒家文化。其次,

  孟子以后,道统失传,出现了中华文化断层。这个断层被释、老异质文化填补,因

  此,要恢复中华正统文化的领导地位,应先向佛、老开火。第三,他明确指出,在

  三代以前,中华文化道统与政统是一致的。自周公而下,道统与政统相分离,而为

  臣所传承。因此我们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君主为何人,而在于

  是否继承了“道统”,只有“道统”才使中国成其为中国。因此,“道统”应该高

  于政统,并对政统产生制衡作用,使其在“道统”所认可的轨道上运行。

  韩愈的“道统”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继承韩愈的学说并加以改造,在孔子

  以后,又增列颜渊、曾参、子思;于孟子以后,又增列二程子[注]。到朱熹的弟子

  黄囗,又增列周敦颐及其师朱熹[注]。于是,理学家的“道统说”至此遂告确定不

  移。但理学家的“道统”中间并不包括韩愈,如果韩愈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三、直指人伦 倡性三品

  人性问题,在孔子的言论中很少提及。《论语》中只留下“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智下愚不移”(《阳货》)这样几句话,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人性论。孟子倡

  “性善”之说,关于“性”的探讨,才成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个占显著地位的问题。

  但孟子“性善”论有一个不小的漏洞,即他只看到人性的“善”的一面,对现实生

  活中大量“恶”的存在,却无法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既然人性都“善”,那么

  “恶”的根源在哪里?因此,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便是直接针

  对孟子“性善”论而发的。但“性恶”论与“性善”论同样面临着理论难题:无法

  解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善”的事实。所以后来又有人试图在“性善”“性恶”

  两者之间进行调和。如西汉的董仲舒、扬雄,东汉的王充。扬雄主张“性善恶混”,

  王充主张“性有善有恶”,即在孟、荀之间进行了折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

  董仲舒的“性善情恶”主张。这种“性”、“情”二元论是在不触动孟子“性善”

  说这一权威结论的前提下,适当地吸收和改造了“性恶”论而形成的。王充《论衡

  ·本性篇》引董仲舒之言曰:

  董仲舒览孙(荀)、孟之书,作情性之说曰:“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

  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

  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家传统文化,倡“性阳情阴”“性仁情贪”即

  “性善情恶”说,这一主张后来被东汉官方神学宝库——《白虎通》吸收。《北史》

  卷63《苏绰传》载《六条诏书》论治人之心曰:“人受阴阳之气以生,有情有性,

  性则为善,情则为恶”。这显然是接受了董仲舒的论点。

  儒家人性说,在两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儒家哲

  学经学化以后,成为僵死的教条,章句、训诂代替了对儒学义理之探讨,记诵之学

  代替了自得之学。这不仅使儒学再也没有什么发展,而且给儒学的统治地位带来了

  全面的危机。其次,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先是玄学,后是佛学极其兴盛,士

  大夫在这两者之中找到了哲学思辩的话题。如魏晋时代的“有无”、“本末”、

  “才性”、“体用”之辩,今当时的士大夫如醉如狂;而佛学中高超精致的心性理

  论,对士大夫也颇有吸引力,特别是禅宗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愈“睹儒家之积弊,效禅侣之先河,直指华夏之特性,扫除贾、孔之繁文”

  [注],进行儒学革新。他在《寄卢仝》诗中说:“《春秋》三传来高阁,独抱遗经

  究始终。”表明对章句训诂不感兴趣,而着重对儒家文化内在精神的发明,建立儒

  家的心性之学,以与佛学相抗。因此,他特别重视《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