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94)

  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熟能识之?”(《程氏易传》

  卷2)“有对”、“有待”是二程表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关系的范畴。他们

  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一种普遍的法则,由于对立事物的相互作用,才推

  动了事物的变易和发展。断言“对待”是“生生之本”肯定了事物的“交易”,肯

  定一切事物都是变易的。程颐说:“随时交易,乃常道也。”(《程氏易传》)

  “天理生生,相续不息。”(《粹言》卷2)事物之所以不断地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乃自然之常道。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是合理的思想。

  然而,二程所讲的发展变化,是指循环式的运动,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如程颐说: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程氏易传》

  卷3)“动则终而复始”的说法,反映了二程发展观上的循环论思想。所以他们虽然

  讲变化、发展,最终仍归于形而上学。特别是表现于伦理观上,他们坚持说:“父

  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封建的等级秩序和伦

  理关系定位不易,永远不变。

  第四,“理”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周敦颐的“礼,理也”一说,被二程进

  一步发展了,他们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的等级制度概称为“天理”,也就是说,

  把封建制度及其作为这种制度的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到宇宙本体的“理”的高度,

  认为如果谁违反了它,也就违背了“天理”。他们说:“理即是礼也。”(同上卷

  3)封建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妇之别,就是理。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

  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

  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同上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

  礼之本也。”(《程氏易传》)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上下、尊卑关系,只用

  一个“理”字概括。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只能各安其位,各尽其事,一切视、听、

  言、动都只能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事,这才合于“理”的要求。

  上述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它为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提供了可靠的

  理论依据,并且成为整个后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基础,在很长的一个历史

  时期起到了维护封建制度的消极作用。

  综所述,二程的“理”的诸多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其

  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看,他们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界限,从而把

  自然道德化,把封建伦理绝对化、永恒化,都是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再则,

  他们把宇宙的本体归之于脱离具体事物的“理”或“天理”,并赋予其永恒存在和

  无比圆满,并主宰、派生万物的属性,一般说来,二程的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论。

  再具体分析,还可发现程颐思想纯属客观唯心论,其特点是他“理”、“性”、

  “命”三者结合起来,认为理就是“天”,“天者理也”。程灏则把天理归之于

  “心”,认为“只心便是理”(《遗书》卷2上),“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

  理即万物之理。”(同上)故而显示了主观唯心论的特点。这种情况说明了主观唯

  心论同客观唯心论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二者是互通的。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格物致知”论是二程的认识论和道德伦。道学家的道德修养论同他们的认识

  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的目的在于切实地进

  行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二程说:“《大学》,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经说》卷5)。《大学》的第一章说:“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程颐说:“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

  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

  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粹言》卷1)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

  治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最终的目的。

  什么是“格物致知”?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

  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同上)又说:“格至也,言穷尽物理也。”

  (《遗书》卷18)据此,二程把“格物”直接了当地解释为“穷理”。如何格物穷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