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09)

  社会,而且存在于自然界。朱熹说:“虎狼知父子能孝,蜂蚁知君臣能义,豺狼知

  报本能孝,睢鸠知别有能礼。”(《语类》)所以他说:“理便是仁义礼智”,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道理。”(《语

  类》)在朱熹看来,“理”实际上就是忠、仁、孝、义、礼、智等道德伦理的共性。

  这样,他就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理在事先”是朱熹一论的

  又一块理论基石。

  其次,在“理”的性质上,朱熹作了比二程更为抽象的论证和更明确的规定。

  他把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和具体事物的“理”严格区分开来。有人问:“未有物

  之时为何?”朱熹回答说:“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语类》)

  这个“天下公共之理”就是总理“太极”,它存在于万物开始之先,而“物所具之

  理”则是以后才形成的,不是宇宙的本体。

  朱熹给“理”规定了以下的性质:其一,理永不生灭,生于天地之先:“有此

  理便有天地”;又存于天地既亡之后:“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语类》)理是超时间的永恒存在。其二,“理”无形体,无方所,也是跨越空

  间的绝对精神。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

  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存乎阴阳之中;以为贯

  通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文集》)通过对周敦颐“无

  极而太极”这个宇宙本体论的阐发,说明“太极”具有无形、无臭、无声的特性,

  又说明它是贯通一切领域,既在无物之前,又在有物之后;既在阴阳之外,又在阴

  阳之中,是一个无处不存的精神实体。

  在论证“理”是精神实体的过程中,朱熹采取了“体用一源”,“有无统一”

  的精巧方法,使他的哲学更具有抽象性和迷惑性。从“作用一源”来看,“体”就

  是“理”或“太极”,“用”就是“气”和“阴阳”。“体用一源”似乎是认为

  “理”“气”共为宇宙本体,是同一本体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一种巧妙的手段,

  表面上调和“理”“气”的对立,骨子里是为理本体论服务。从“有”“无”关系

  上看,他避开了把本体说成绝对的“有”或绝对的“无”,认为如果“说得死了”,

  “落在一边”,就是一个片面。因此“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可为万化

  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物之根。”(《文集》)只有把本

  体放在有无之间,说得活才能使精神本体摆脱形体的局限,又可避免沦于空寂。朱

  熹认为,这是同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区别开了。

  再次,在总理与万理的关系上,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他说:“总

  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是理的总体,就是“理一”。“理一”又有分

  殊,“万殊各有理”,“马则为马之性,又不做为牛的性。牛则为牛之性,又不做

  为马的性,物物各有理。”(《语类》)分殊就是“理”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

  “理一”和“分殊”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的依赖关系。他说:“盖合而言之,万物

  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语类》)说明万物皆统一于

  太极,而太极又分属于万物。他接过了佛教华严宗“理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的理论,认为分殊于万物之中的“理”是“太极”完整的全理,而不是全

  理中的一部分。他说:“虽然又自有一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如排数气水相似,

  这盂也是这样水,那孟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是

  水”(《语类》)。同样,“太极”分殊在万物之中的“理”,虽物物有别,物物

  有一太极。正如佛教禅宗玄觉在《永嘉正道歌》中所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

  水月一月摄”(《语类》)。天上的月亮普映在一切水中,一切水中之月又都是天

  上那一月的整体映象。

  “理一分殊”否认了个别和一般的差别,把一般与个别相等同,这是形而上学

  观点。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的。朱熹说:“天分即天理也,

  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位,君安其君之分”(《语类》)。只要人人安于所居

  之位,就体现了“天理”的最高原则。这在当时,正是对贫苦农民“均贫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