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30)

  胜处为讲堂及部勒群山阁,又作圆巷,学徒各来结庐,相与讲习。”(《全集》卷

  36《年谱》)当时,他给侄孙陆氵睿去信中说:“山间近来结庐者甚众,诸生始聚

  粮相迎,今讲堂前又成一阁,部勒群山,气象亦伟。”(同上)规模之盛,令陆九

  渊十分惬意。他在应天山住了五年,其间来见教者逾数干人。这个时期,他充分地

  阐发了自己的“心学”理论,其影响也逐渐扩大,这是陆九渊的学术高潮时期。他

  在《与路彦彬》的信中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自是而始亦明

  也。”(《全集》卷10)自认为是孟子之后的正统儒学继承者。他不承认朱熹是

  “道统”的继承者。陆九渊的讲学活动,直到1193年卒于荆门为止。当时能同以朱

  熹为代表的理学相并立者,恐怕主要就是从儒学中异军突起的陆氏心学了,尔后七

  百年间,“心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论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心学”,因为这个思想体系是从“心即理”这

  个命题出发来展开的。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年十三……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

  ‘四方上下曰宇’,忽然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

  事”。”这就是说,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宇宙中

  的事。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进一步发挥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

  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圣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全集》卷

  35)

  东、西、南、北海泛指宇宙空间,概谓之“宇”;千百世之上、下,泛指时间,

  概谓之“宙”。他认为宇宙之中,此心此理是同一的。因此,陆九渊又说:“盖心,

  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全集》

  卷1《与曾泽之》)他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强调心与理合一,并且更明确地提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11《与李辛2》)“心即理”

  是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基本命题。在陆九渊看来,“理”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于人

  的心中,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

  虽然讲心理合一,但必须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体认“理”的存在,认识它的内容

  和实质,这就是后来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理”。

  那么,陆九渊所讲的“心”,究竟指客观性的人心,还是指他自己主观的心呢?

  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人之心,下而千百载

  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是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全

  集》卷35,《语录》)从字面上看,这个“心”包括了他自己的心,朋友的心,千

  百载之上圣贤之心,千百载之后圣贤之心,自然是客观的“心”了,但是,最重要

  的,还是指最后那个“我之心”,因为只要“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因此,他的

  这个与“理”等同的“心”,基本上是指作为主观精神的“我之心”。这个“我之

  心”是根据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而来。他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

  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上卷1《与侄孙氵睿》)这

  就是说,从前的圣贤之心,同我的心是一致的,只是先于我心所得而已。他自认为

  是孟子以后心学的继承人。十分明显,陆九渊是一个彻底的主观唯心论者。

  对于“万物皆备于我”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陆九渊作了如下发挥:

  孟子曰:“所以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

  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此语之本心也。”(同上)

  既然自己生来就具有“天之所与我”的“良知”和“良能”,只要将这种先天

  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使之充分发生作用,做到“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因此,

  他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全集》

  卷34)他甚至还提出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同上)的论断。在这里,陆九渊

  不但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体用关系,并且还无限制地夸大了主观精神——“心”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