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44)

  为了从渊源上揭露“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家的唯心主义思想,叶适从哲学

  的高度着重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孟子的许多“新说奇论”不仅超过了古

  人,而且与孔子的愿意不合,如指出:“孟子言性、言命、言仁、言天,皆古人所

  不及也”(《习学记言·序目》)。特别对孟子的心说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古

  之圣贤无独指心者,至孟子始有尽心,知性,心官,贱耳目之说。”(同上卷44

  《荀子》),所谓“通天理,达于性命”之说,是由“颜、曾始传之,孟子述焉。”

  (同上卷6《毛诗》)叶适对思、孟的批判之所以重在心性之说,不只是因为心性之

  说是思孟体系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思想对于后世学者影响最深。而宋代道

  学特别推崇孟子关于心性的学说,所以叶适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首先,他认为,

  孟子“以心官贱耳目”的观点与古人“内外交相成之道”是相违背的。他说:

  按《洪范》,耳目之官不思而为聪明,自外入以成其内也;思日睿,自内出以

  成其外也。……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圣贤,……《诗》云:“有物有则”,

  子思称“不诚无物”,而孟子亦自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夫古人之耳目,安得不

  官而蔽于物?而思有是非正邪,心有人道危微,后人安能常官而得之。……盖以心

  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

  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

  矣。(同上卷14《孟子》)。

  上述批判,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指出了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

  的自外人再到理性认识的自内出即“内外交相成”的过程,“以心为官”的认识方

  法背离了“内外交相成之道”这不符合古人之教。同时也指出了孟子的心性之说对

  后世学者的不良影响,以致造成理学家“专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

  “尽废古人内外交相成之道”的危害。因此,叶适的上述批判不仅是针对孟子而发,

  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深刻批判。

  叶适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想家。他为了清算道学唯心主义的思想渊源,

  除对思孟的心性之学进行清理之外,还对周、秦以来许多哲学流派进行了分析评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成有遗论,无

  得免者。”(《习学记言·序目》)

  叶适批判老子“道先天地生”的唯心论说:“夫有天地与人而道行焉,未知其

  孰先后也。”(《习学记言》卷15)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氏之言道如

  此。按自古圣人中天地而立,因天地而教,道可言,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

  (同上卷四十七)他谴责老子是“尽遣万物而特言道,以有为无”的“虚无为主”

  (同上卷43)。在这里,叶适揭示了老子的“道先天地生”同朱熹的“未有天地之

  先,必竟是先有此理”的前后继承关系。对老子的批判,实际也是对朱熹理在气先

  和“理在事先”的批判。他又批评庄周说:“人道之伦,颠错而不叙;事物之情,

  遗落而不理”,如果任其流传,“小足以亡其身,大足以亡天下。”(同上序目)

  对“事物之情,遗落而不理”的学风,恰恰也是理学家的一大通病,因而也是针对

  理学的批评。

  叶适既否定先天地生的道,同时也否定有先于阴阳的太极(因为程朱以“太极”

  为“道”)。他批判《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

  易传者将以本源圣人,扶立世教,而亦为太极以骇异后学,鼓而从之,失其会归,

  而道日以离矣。”(同上卷4)在叶适看来,在八卦观念中,以天、地、水、火、雷、

  风、山、泽为世界的本源就够了,而《系辞》又提出在八卦之上有“太极”为最初

  根源这实际上是离开道的空洞玄想。这个批判更是直接针对宋代道学特别是朱熹一

  派喜言太极的虚玄空论的指责。

  此外,叶适也反对佛教的哲学理论,他说:“浮屠本以坏灭为宗旨,行其道必

  大,虽亡不悔,孟本然说也。”(同上卷43)因此他不主张提倡佛教,不去同佛教

  辩论精微的哲学理论问题,他说:“有志者常欲精微以胜之,牢不能有所别异而又

  自同于佛者。”(《水心文集》卷9)从这里看出,叶适反对佛教,主要是认为其学

  说无益于治道,不仅无补于现实问题,而且起消极作用,他认为于佛学中的精微哲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