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91)

  崇祯十一年(1638),刘宗周完成了《阳明先生传信录》一书的删定。他做这

  项工作的目的,是要纠正王学末流之弊,故选录他认为功夫最切近、最合于王阳明

  早年笃实精神的部分,并加了按语,反复辨析,澄清混乱。早在天启六、七年间,

  刘宗周就辑过《皇明道统录》一书,共七卷,体裁仿朱熹《名臣言行录》,首记平

  生行履,次抄语录,末附断语,褒贬俱出独见。该书对当世推为大儒的薛(王宣)、

  陈献章、罗钦顺、王畿等人都有贬词,而对曹端、胡居仁、陈选、蔡清、王守仁、

  吕(木冉)诸人无间言。当时他特别推崇王阳明,说:

  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治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日良知,因示人以求

  端用力之要日致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

  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静即动,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

  一,以救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

  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注]。

  但是,因王阳明的学说与朱熹之说不无抵牾,且极力表章陆九渊,故有人疑

  “良知”之说或出于禅。刘宗周虽然承认阳明之学“从《五经》中印证过来,其为

  廓然圣路无疑”,但又说:“特其急于明道,往往将向上一几,轻于指点,启后学

  躐等之弊有之”。由于王阳明语焉不详,后学之人曲解了他的意思流入禅学,这在

  阳明弟子王畿(龙溪)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刘宗周批评说:“至龙溪直把良知作

  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虽谓之操戈入室可也。”操戈入室,指入禅

  门之室。如关于有名的“四句教”,刘宗周认为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为阳

  明的未定之见,平日虽曾说过这样的话,但未敢笔于书以滋学者之惑。至王畿始云

  “四有之说,猥犯支离”,势必进之四无而后快。刘宗周批评说:

  既无善恶,又何有心意知物?终必进之无心无意无知无物而后玄。如此,则致

  良知三字著在何处[注]?

  王畿“四无”说,认为“心是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将心中本

  来具有的“意”的至善品格抹杀了,只剩下一个空寂虚无的心,这样,就堕入了禅

  学,使“致良知”三字没有了着落。

  刘宗周虽然没有过多地对王阳明进行正面批评,但他认为王阳明在有些问题上

  语焉不详可能导致后学者误入歧途。因此,他极力辨解王阳明“似禅而非禅”。王

  阳明主张“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本身没有错,这正是儒家修养的正途,错的是

  他不知先天有止,却叫人在念起念灭时用为善去恶之力,终非究竟一着,故失之粗。

  对于“四句教”,刘宗周认为其根本错误在于对“意”的理解上。他多次说过。

  “阳明将意字认坏”,“先生解《大学》,于意字看不清楚”。如第一句“无善无

  恶心之体”,刘宗周认为应该改为“有善无恶心之体”。因为“意”为心体,是人

  类具有的一种先天性的好善恶恶的潜能,应该是纯粹的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

  动”则错得更远。因为“意”是超越动静的“至静”,它是不动的,是“未发”,

  动的是“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没有大

  错,但因大本已失,所谓“良知”,所谓“格物”也就徒劳无功。所以刘宗周总结

  说:

  若心体果是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知善知恶之知又从何处来?

  为善去恶之功又从何处起?无乃语语断流绝港乎[注]!

  王畿从王阳明“四句教”中推论出“四无说”,就与禅学没有什么区别了。因

  此刘宗周又对禅学进行了批评。他说:

  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但吾儒自心而推之意与知,其功夫实地却在

  格物,所以心与天通。释氏言心便言觉,合下遗却意,无意则无知,无知则无物,

  其所谓觉,亦只是虚空圆寂之觉,与吾儒尽物之心不同[注]。

  对禅学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对王畿等人的批评。他认为禅学、儒学虽然都在谈

  “本心”,但禅学之“本心”没有任何内容,是虚寂,而儒学之“本心”中有“意”

  这种超越的至善存在。所以两家在认识心的本体上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在功夫

  上也是截然不同的。禅学的功夫是觉,通过顿悟去觉此心之空,万事皆空;儒家则

  强调“格物”的功夫,由格物而有三纲领八条目。王畿的“四无说”,以党育性,

  一觉无余事,是率天下都是禅,因而背离了儒学,甚至也不合王阳明的原意。刘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