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04)

  筵讲官学士叶方蔼(字于吉,江苏昆山人)向玄烨推荐黄宗羲,宗羲门生陈锡根

  (字分后,当时在京为官)得知后大惊,说:“这只会使老师象叠山那样啊!”

  (谢仿得号叠山,南宋遗民,义不仕元,为官府逼迫北上,至京绝食而死。)便极

  力向叶剖陈利害,此事才算了结。当时被各地推荐的,还有顾炎武、吕田良等,顾、

  吕也都拒不应召。

  第二年开设史局修《明史》,修史总裁徐元文(字公肃,号玄斋,江苏昆山人,

  1634—1691)又欲聘请黄宗羲出山,宗羲仍然拒绝。当万斯同应聘入京时,宗羲送

  行之诗说:“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明白地表示了自己不与朝廷合

  作的态度。季野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康熙十八年(1680),徐元文再次向皇帝建议聘宗羲修史,于是,旨下浙江督

  抚“以礼敦请”,宗羲以“老病”为由,坚执不就;皇帝又下特旨,令地方官把黄

  宗羲关于明史的所有论著“抄录来京,宣付史馆”(《年谱》)。徐又一力延请黄

  百家,宗羲不得已而同意——也许,还因为宗羲认为“国可亡,史不可亡”(《南

  雷文定·次公董公墓志铭》),并给徐元文写信说:“现在我把儿子交给你,总可

  以因此放过我了吧!”……

  不过,由于黄宗羲不反对自己的门生和儿子参与史局,同时,他本人的文章中

  也有一些赞扬康熙皇帝及当时大臣如叶方蔼和徐氏兄弟等人的文字,所以也有一些

  人认为黄宗羲“大节不亏,小节可议”,甚至认为“失节”。这种看法,恐怕也未

  必全面、允当。

  清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三,即1695年8月12日,一代哲人黄宗羲停止了呼吸,享

  年86岁。遵照宗羲“不用棺椁,不作佛事”(《年谱》,参见《南雷文定·梨洲末

  命》及《丧制或问》)的遗命,七月初四,黄百家率家人以极其简朴的礼仪,将梨

  洲老人安葬在化安山黄尊素墓北侧。

  五、学术泰斗 思想巨人

  作为博学多才的一代大儒,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梨洲先生的

  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当推政治思想哲学、史学三个领域。

  梨洲有关政治思想的论著不少,而《明夷待访录》则奠定了他的民主启蒙思想

  家的历史地位。《待访录》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

  校》等共13篇,对数千年来政制、法律、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加以理性的

  反省和批判,从而提出了一个富含民主意识的全方位的政治大纲。

  中央政制的核心是最高统治者——君。梨洲在《原君》篇中提出,君应该做到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

  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而己又不享其利”,这才是“君之道”,才是

  “君之职分”;只有合乎这个标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由此引申,“君”与

  “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人民是主人翁,君则是为主人翁

  获利释害而勤劳的人。这是一部《待访录》开宗明义的总纲。然而历史的现实却是

  “君为主,天下为客”,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

  淫乐”,而且“视为当然”;梨洲认为,这样的君不折不扣是“天下之大害”。正

  因为自秦汉以来都颠倒了这个关系,为君者都视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做了君主就应

  当占有一切,所以才会演出一幕紧接着一幕的为争夺这个产业而血肉崩溃的惨剧!

  这里不存在什么“华”“夷”的区别,作者的批判锋芒是指向历代一切统治者的。

  仅此一点,就高过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梨洲还从根本上否定“君为臣纲”。他说:

  臣的职责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臣》,下同),臣

  不是“君之仆妾”,而是“君之师友”,臣与君的关系是平等的:“臣之与君,名

  异而实同”,都是为着万民的利益来同心协力治理国家;若不出仕为臣。于君则为

  “路人”——这已跟“公仆”的含义颇为接近了。至于“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

  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更是对忠君观念的彻底批判。关于法律,梨洲认为“贵

  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原法》,下同),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主

  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儒家传统思想“有治人而无治法”也针锋相对。在

  《学校》篇中,梨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更应该是立法议政的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