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69)

  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愿。

  “学海无涯生有涯”。冯友兰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迁变,人世沧桑之后,

  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1990年11月26日,在95岁华诞的前夕,这位现代中国

  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攘多变的世界。

  二、融会中西 构建新理学

  划分四界 觉解新人格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

  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

  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

  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

  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

  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

  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冯氏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新理学”,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为自己的直接先驱,

  但申明自己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即以继承为基础,以改造、发展中国

  传统哲学为鹄的。尽管他也吸取、承继了名家、道家、玄学、禅宗等的“不着实际”

  的哲学特色,但其基本核心和主要内容却是承继和发展宋明理学而来。这明显地体

  现在他的本体论学说即“新形上学”中。他说:“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

  几个主要的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新理学》)新理学的“形上学”

  的逻辑结构,就主要表现以“理”、“气”范畴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系列概念、范畴

  的逻辑安置。

  所谓“理”就是各个事物之所以为各个事物的依据,即他所说“某种事物之所

  以为某种事物者”。如“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为山”。这

  个“所以为山”就是“山之理”。总所有这些“理”就是“理世界”,也就是“太

  极”。这个“理世界”之“理”是先于实际而存在的。在新理学中,“理”不但是

  指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且还是独立于实际事物之外的抽象共相,是“可离一件

  一件底实际的事物而独有”的东西。但是,“理”怎么能离开事物而“独有”呢?

  为此,冯氏又将理之“有”与事物之“有”区别开来:“‘有某种事物’之有,新

  理学谓之实际的有,是于时空中存在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之有,

  新理学谓之真际的有,是虽不存在于时空而又不能说是无者。前者之有,是现代西

  洋哲学所谓存在,后者之有,是现代西洋哲学所谓潜在。”(《新原道》)经过这

  种“实际世界”与“真际世界”的二重区分,“理”就变成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动

  静的永恒存在,成为决定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

  那么,“真际”的理又是如何表现为“实际”的事物的呢?为此,冯氏提出了

  “气”的概念。所谓“气”就是指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他说:“一切事物

  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学谓之气。”(《新原道》)但这个“存在”并不是指具体

  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指这具体事物存在的基础。“气”和“理”同事物的关系是:

  “理”是此物之所以成为此物的依据、规律,但此物能否存在却非“理”所能保证,

  而必须靠“气”的可能性的存在;而“气”也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它仍然只是

  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存在,它对于事物是什么仍然没有决定意义,“气并不是什么,

  所以气是无名,亦称为‘无极’”(同上)。他强调说,“气”是通过“对于事物

  作理智的分析”而得到的一个“哲学底逻辑观念”,“此观念并不确指任何实际的

  事物,而却可指任何实际的事物”(《新知言》)。因此,“气”不是物质一类的

  东西,而属于精神性的范畴。这是“理”由真际见诸实际的契机,是事物存在所依

  据的条件。因此,宗际的存在便是“理”、“气”不离,是“理”(太极)在“气”

  (无极)中的实现。

  显然,冯氏对理、气范畴作了有别于程朱理学的新的解释。在朱熹那里,理、

  气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义区分,气是由理派生出来的物质性的东西。但在冯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