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6)

  孔子作《春秋》,系用鲁国近、现代史寓教,涉及许多当世尊者、贤者、亲者, 其间褒贬之意不便明确见之于文字,只口授心传,给弟子。孔子卒后,弟子人人异 言,一部《春秋》,被解释得五花八门,彼此异义。迄至汉代已形成五大系统:公 羊氏、谷梁氏、左氏、邹氏、夹氏。《公羊传》、《谷梁传》皆在汉代著于竹帛, 《左氏传》亦发现于秘府,邹氏无传人,夹氏未有书,具有流传价值者,只《公羊》、 《谷梁》、《左氏》三传而已。三传之中,公、谷传《春秋》之义理,注重微言大 义;左氏传《春秋》之事实,注重历史依据。《春秋》本是极其简单的纲目,宋人 曾讥之为“断烂朝报”;后人能知其微言大义者,以有《公羊》、《谷梁》二传; 能知其义例之依据者,则端赖《左传》的史实记载。三传相需而行,互济不足,前 人因门户家法的篱藩而是此非彼、抑此扬彼于其间,皆浅学曲士之见,不足为法。

  综而言之,就内容观之,《诗经》是诗歌,属于文学;《书经》言政事,属于 政论;《礼经》言行为规范,是士大夫行为守则(《周礼》讲设官分职,是官制; 《礼记》讲礼意,是伦理哲学。);《易经》讲阴阳变化,是哲学著作;《春秋》 讲名分,是政治学和历史学教材。就其功能言之,《诗》可以发抒性情,陶冶情操; 《书》可知历史得失,开发智力;《礼》可知行为准则,循规蹈矩;《易》可知吉 凶,见微知著,提高预见能力;《春秋》可知礼义,正确地进退去取。另外还有佚 失的《乐经》,可以抒发情感,加强和乐气氛。如果用今天的分类法来归类,《诗》 学、《乐》学属于美育,《礼》学属于伦理学,《书》学、《易》学属于智育, 《春秋》学属于政治学和历史学,六经分别由美育、智育、德育和政治指导诸方面, 完成对士人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董仲舒曰:“六学皆 大而各有长。”正是就六经各有所长、相辅而行这一功能说的。六经的唯一缺陷是 缺少数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在知识还不太广博的古代社会,儒家能够选择出这样系 统的教材来教育和造就人材,已经是举世无双的了。六经教育基本适应和满足了古 代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需要,因此它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数 千年相传而不息;也正由于它内容基本包括了古代社会知识的各个方面,故数千年 中国士子文人,无不以五经启蒙,又以五经立命,终其生游心于此而不疲。五经既 是中国人的启蒙益智的教科书,也是中国人立言立命取之不尽、演绎不穷的圣经宝 典。始于五经,终于五经,形成了一个世界少有的、有趣的文化学术怪圈。

  三、儒学的内容

  自孔子整理和阐释六经之后,儒学著作无虑千万;自孔子建立“仁义礼”结合 的理论体系之后,儒家理论也历经演变。但是,就其基本特色言之,儒学又有其一 以贯之的基本理论框架——自觉的人格意识论、和谐的社会关系论、合一的天人关 系论——数千年相承而不绝。任何一门人文学说,都回避不了人的问题、人与人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儒家,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就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系 统地解答和论证的学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儒家力倡培养自觉的人格意识,追求 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天人相与、天人合一的人天关系,从而形成不仅具有鲜明个 性,而且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关于“人”、“社会”、“自然” 的博大的(也是实际的)理论体系。

  人是什么?怎样作人?什么是理想人格?……这是自有史以来就始终困扰着人 类自身的问题。只有认识了人和人的本性,才能解决怎样作人和塑造理想人格的问 题。关于人性,儒家有所谓“性善”、“性恶”说:性善论者认为,人之初,性本 善,人性中天然地存在“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加以唤醒和培育,“人皆可以 为尧舜”(孟子)。与此相反,性恶论者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 法制才能使人性变善——“善者其伪也”(荀子)。此外,还有“性无善恶论” (世硕)、“性善情恶论”(董仲舒)、“性善恶混论”(扬雄)以及“性三品 (善、善恶混、恶)说”(韩愈)和“天命之性(善)”与“气质之性(恶)”之 分(朱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还是别的 人性论,他们所得的结论不是对人类丧失信心,而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他们 一致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先天的善可能因后天“所染”而丧失,先天的恶可以通 过后天的造就而改变。故教育和陶冶是必要的。他们一致承认,通过后天的努力, 变化气质,人性总是可以臻于至善的,人人可以成善人,个个可以为良民,甚至可 以作“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使是持性恶说最坚的荀子也不否认这一 点,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中国儒家“人性向善”的信念,激发了他们恭行教 化、“内圣外王”的雄心,满腔热忱地兴礼乐、办教育,起先知、觉后觉,为唤起 善心,培养善行,使芸芸众生都成为人格自觉、个性自由的完全意义的人而奔走呼 号,不暇暖席。为了造就自觉的人格,孔子提出了“仁、义、礼”三大法宝,孟子 增加“智”,力倡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又加入“信”,宣扬仁、义、 礼、智、信“五常”。其中“仁义礼”是最基本的德行,是先决的修养。仁者人也, 是爱心,是人类本然具有的对同类的仁慈和宽恕情怀;义者宜也,是原则,表现为 人类待人处事恰当的分寸;礼者履也,是践仁行义的具体规定,是仁义之节文。从 社会学角度看,仁,表现为人类团结;义,表现为社会秩序;礼,表现为社会文明。 从道德角度看,仁,表现为人对自性人格觉悟;义,表现为自我道德自律;礼,则 表现为个性修养的圆满。一个既具有仁心、义举,又能依礼而行的人,就处处表现 出充分的好心善意和优雅恰当的举止。仁心用于事亲则是孝,用于交友则是爱,用 于对人则是“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义用于事兄则是悌,用于对人则是尊重,用于交友则是信,用于事君则是忠, 用于治世则是秩序。礼用于治身就是文质彬彬,用于社会则是文明生活……一个在 人格上自性觉悟,在道德上严格自律,而又过着文明生活的人,自然是自觉而又自 由的完全意义的人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