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0)

  知己。

  王充在《累害篇》中又提出“累害”说:

  凡入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

  才非下,行非悖,又知(智)非昏,策非味也,连遭外祸,累害之也。

  仕宦留滞,行迹诬伤,有罪不除,声名狼狈……这一切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过

  错,很可能是外物的连累和陷害。王充将这些来自外物的毁伤归纳为“三累三害”。

  何谓三累三害?充说:乡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

  乡之三累指仕宦之前遇到的麻烦:朋友反目,相为毁伤,一累也;庸才忌妒,

  毁伤高才,二票也;交游失和,转相攻击,三累也。朝之三害指出佳之后遭受的陷

  害:竟进者为了有限的职位互相低毁,在长官面前捏造夸大事实,长官又不明察,

  信纳其言,一害也;同僚爱好不同,清浊异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

  名声越来越洁白,见解越来越高明,浊吏自渐形秽,怀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过

  失,陷害重罚,二害也;长官亲幸佐吏,佐吏人品不高,提拔邪回之人,对不肯附

  从的“清正之士”必然心怀不满,在长官面前低毁他,三害也。王充所举的三累三

  害,生动而具体,恰如自己的切身遭遇。《自纪篇》自谓:“见污伤不肯自明,位

  不进亦不怀恨”;“不泛交俗才,俗才因其微过,蜚条(匿名信)陷之,然终不自

  明。”正是对三累三害的绝好注释。

  《状留篇》中,王充对贤儒“仕宦不进,官爵卑微”的原因从多方面作了剖析,

  从贤儒自身方面看:一则因学问难成,“计学问之日,固已尽年之半矣”,他们

  “锐意于道,遂无贪仕之心”。等他们出仕了,又“纯特方正,无圆锐(圆滑钻营)

  之操”。在那只有奸滑才有市场的官场里,自然就“迟取进难”了。故世之贤儒不

  善于钻营。二则“贤儒怀古今之学,负荷礼义之重”,内心受着良知的牵累,外在

  又受礼义的约束,“不敢妄进苟取”,这是贤儒不愿钻营。此所谓“学多道重为身

  累也”。三则贤儒安贫乐道,“遵礼蹈绳,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可是“名生于高官而毁起于卑下”,贤儒总是在卑下之位,故始终受人非毁,令名

  不伸。从长官方面看:一则长官昏庸,倒行逆施,任用俗吏:“将(长官)暗道废,

  则俗吏乘贤儒,贤儒在下位”。二则长官愚暗,不能知贤,俗话说“大器晚成,宝

  货难售”,“长吏不能知贤,而贤者道大,力劣不能拔举之故也”。三则长官器识

  狭小,不能用贤。轻物易举,重货难移,俗吏如鸿毛,飞扬千里;贤者若金铁,飘

  风不能动。贤儒不进,正是“长吏力劣,不能用也”。更有甚者,“长吏妒贤,不

  能容善”,这样一来,贤儒奇士,不被无妄之灾,送进班房,已是万幸了,哪里还

  敢望升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王充对贤儒稽留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十分全面深

  透,也十分悲枪,因为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沉沦下僚的贤儒,《自纪德》说:他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长官)”,“赐见君将,不及(问)不对。在乡

  里慕蘧伯玉之节(“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在朝廷则贪史子鱼之行(正直

  处世)。”“得官不欣,失官不恨。”“不慕高官,不恚下位。”……正是《状留

  篇》中所状“贤儒”“锐意于道,不妄进苟取”的风骨。

  由上可知。王充在《逢遇》、《累害》、《状留》等篇中所谈影响进退利钝的

  “遇进废退”、“三累三害”和“贤儒稽留”等问题,都是他的现身说法。王充撰

  此文,不过借事言志,明理抒慨而已,他在这里谈的达与不达,进与不进的种种原

  因,其实就是他本人经历的写真。

  六、废退穷居

  仕宦而至将相,衣锦而归故里,这是中国士大夫引以为荣的事情,也是中国士

  大夫为之焦思,为之落拓的揪心之事。可是,这对于王充来说,一件也没有。仕宦

  不显,进言不纳,不仅致君尧舜、出仕行义的理想无以实现,而且还常常因自己的

  清节自守,而惹得俗才奸人的“董条构陷”。上无以求通,下无以合俗,进无以兼

  济天下,退无以独善其身,是进亦不得,退亦不得,茫茫岁月,何以发遣?何以心

  安呢?中国士大夫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即孔子所谓“君子求诸己”,反求于方寸

  之间,做到当下心安。当年孔子才博道大,天下莫容,于是斐然而生“归欤”之叹。

  王充亦志大才高,不用于世,徘徊之下,也不能不有“归休”之念了。章和二年,

  王充正式告老退休了:“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年届七十,时可悬舆。”(《自纪》)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