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5)

  们认为,85卷说较为可靠,不过“百篇”之数既不是《论篇》的篇数,也不是王充

  所有著作的总和。王充在《扶文篇》中直接言及《论衡》篇数时只说“《论衡》篇

  以十数”,不言以百数(刘盼遂先生说“十”为“百”字之误,缺乏版本依据),

  足见《论衡》本身不出百。其次,后世史家作传,著录《论衡》,都一致作85篇,

  并无百篇之说,自谢承《后汉书》(《艺文类聚》卷58,《初学记》卷24),范晔

  《后汉书》,葛噗《抱朴子》(《喻蔽篇》)及《事文类聚》别集二所引佚文)和

  《隋书·经籍志》以下,莫不皆然。其中谢承是三国魏人,距王充之卒仅百余年,

  所记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其次,王充《自纪篇》所称“吾书亦才出百”,是就世人

  指责充“所作新书”篇繁文重而作的答辩,显然只指其晚年所著《论衡》、《养性》

  二书而言,范晔《后汉书》一则日“充闭门潜思……著《论衡》85篇,20余万言。”

  一则说:“年渐70,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16篇。”85加16,为101篇,正合

  “出百”之数。既然王充晚著新书总共才“出百”,那么《论衡》一部就不可能独

  有百篇之多了。《论衡》、”《养性》为充晚近定本,可能最初即合订行世,后来

  《养性》之书佚,而《论衡》独传。《北堂书钞》卷98引《抱朴子》遗文曾有这样

  一则记载:

  王充所著《论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邕)尝到江东得之,叹其文

  高,度越诸子。及还中国(中原),诸儒觉其谈论更远,嫌(怀疑)得异书。或搜

  其隐处,果得《论衡》。提取数卷持去。伯喈曰:“惟吾与汝共之,弗广也。”

  其人所“捉取”之数卷,可能就是《养性》之书16篇,后渐散佚,因而《论衡》

  得传(仅缺一篇),《养性书》却不可得而见了。

  八、崇儒尊孔

  如前所说,世人颇以王充问孔,刺孟、讥讽俗儒,而怀疑王充的儒者身份。其

  实,就王充的整个思想特色和感情特征看来,他仍然是一位儒者,只不过不是经师

  罢了。从王充《论衡》中,随处可见他崇儒尊孔的思想。

  王充出身于孤门细族,苦学成才,对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孔子推崇有加。《本性

  篇》:“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认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

  是诸子百家之中最优秀的。《辨崇德》又说:“孔子,圣人,知(智)府也。”与

  孟子以来的儒家学派一样,王充也认为孔子是知识渊博,大智大慧的“智府”。在

  《知实篇》中王充盛赞:“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才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

  伦等。”说孔子见识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思维深邃;材智加倍于常人,努

  力不已,至老不倦,是人类的超才奇士!

  王充的一生又是沉沦下僚,落拓不偶的一生,这也与孔子道大难容,周游列国

  却无所遇的遭遇相同。故每当王充遭人非议,受人讥讽时,常常引孔子以自况,借

  孔子以自遣。王充曾为人下僚,仕于小县,有人讥消他“仕不择地,浊操伤行”,

  王充在《自纪篇》中回答说:“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孔

  子贱为季孙氏的乘田委吏,并无悒郁之色;又贵为鲁国的司空摄相,却无骄矜之气。

  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王充也说:“忧德之不丰,不忧爵之不尊;耻

  名之不白,不耻位之不迁。”与孔子志趣相同。有人讥笑王充“仕数黜斥”,王充

  说:“才鸿莫过孔子。孔子不容,斥逐,伐树,接浙,见围,削迹,困饿陈蔡,门

  人有菜色。”世之才高德盛没有比得上孔子的了。可是孔子被鲁国驱逐出来,在宋

  国有桓囗伐树相逼之祸,在齐国捞起煮饭的米仓惶出逃,还被围于匡,卫国人除其

  车辄以示痛绝,特别是被围于陈蔡之间,受尽饥饿之苦,弟子一个个面黄肌瘦……

  这不也是鸿才遭黜么?更何况“吾材不逮(及)孔子,不偶(遇)之厄(困),未

  与之等”哩!可见“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王充、孔子,可谓圣贤相知,惺

  惺相惜呀。

  与那班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从道德纯

  粹,智慧博大,情趣高尚等方面出发的。认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神人。圣和神的

  区别在于:“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需学以圣。”王充在《实知篇》否

  定汉儒鼓吹所谓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滥言,认为圣人需学知、问知、思知,而无所谓“性(生)

  知”者。“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因“圣人需学,知其非神。”又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