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返八零媳妇要赚亿点钱_李偏偏【完结】(212)

  沈越也从身上拿出20块递给李长喜:“李叔,你看看村里还有哪些孩子值得帮助,我们家每月也可以出10元资助那些困难的孩子。”

  云容的检查结果是良性,自从知道这个结果后,沈越整个人都轻松不少,再没有那段时间对钱的焦虑。

  这个结果让沈越对钱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段时间他着实想了不少赚钱的法子。

  秦凡上次分给了他一些,宋乔卖衣服也分给他不少,加上他“赚”的……

  他现在不差钱,不差钱后,沈越愿意把宋乔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大石村这个地方让他又爱又恨。

  爱它对他们的接纳,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河,这山脚下的宁静小院,在这小院里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走过了快20年的岁月。

  日子虽然清苦,却是他们弥足珍贵的记忆。

  恨它曾经带给他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村里的诋毁、马家带人来找茬、上工分时的劳累,得知失去亲人时的悲痛……

  总的来说,不管爱还是恨,他的家都在这。

  大石村这个地方早已经被他看成了故乡,他还是希望故乡好的。

  他也有私心,希望做这些事,能给云容积福。

  可能宋乔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这段时间努力赚钱,已经感染了一些人。

  李长喜拿着40块,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之前闺女回来说,宋乔赚了钱,还给她平分一份。

  他先是不敢相信,随后又有些忐忑。

  怕宋乔借故给钱,是想找他办什么事情。

  没想到,这丫头是真的善良。

  李长喜已经快50岁了,活到他这个岁数,该见识的也见识过了,很少有什么事情能打动他。

  也很少有事情能激起他年轻时那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想法了。

  现在这种想法再次被两个年轻人给激起来,他想起自己当上村长时的抱负。

  当时想着建设大石村,为大家服务,让村里人在他的带领下都过上好日子。

  现在想来当初真是天真啊~

  他没给两个年轻人说如果拿钱后,会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

  比如村里其他人知道后会生出什么想法;

  时间长了后,刘老二两口子有了依赖怎么办……

  他希望俩孩子能多保留这份赤诚之心。

  “叔替村里的孩子们谢谢你们。”他摸着钱,脑中已经想起了好几个需要资助的孩子。

  村东狗娃、胜利家的小子还有隔壁老王头的孙女……

  都是些可怜的,有父母早早去世,目前是跟着老人的,还有的是父母健在但父母是残疾的……

  把10块钱分开,每个家庭虽然拿不到多少钱,但总能给孩子稍微改善点生活。

  他沉吟道:“每个月10块钱多了,学杂费一学期都不到5块钱可以单独拿,再给2元的生活费,给多了,这孩子也吃不到……

  至于活儿的事情,我回去想想,孩子喂喂猪喂喂鸡都是可以的。”

  每个月10块钱?

  刘老二两口子不配!

  宋乔没再纠结,点点头:“叔,您看着安排就行,我只有两点要求,一是孩子必须读书;二是不能再虐待孩子,不仅是不能打骂孩子,吃不饱穿不暖,都算是虐待。

  我随时都会关注孩子的情况,要是发现不符合我的预期,我会立即中断资助,并报警处理。这些话,您原话转达即可,另外,资助人的事,希望叔帮我保密。”

  “这事我晓得轻重。”

  商量好这事,李长喜进里屋把村医叫出来,自己出钱把药费给垫上了,另外让燕燕在村卫生所住两天,等他跟刘老二两口子交代过之后,让他们亲自把孩子接回去。

  到时候,在他们眼里燕燕这孩子就不是拖累,而是一个下蛋鸡。

  想要鸡下蛋,就得好好护着。

  李长喜告别几人,匆匆离开。

  刘四婶也走了出来,燕燕身上的伤痕已经处理过了,衣服也换了,人还没有醒,她也不知道这事有没有解决,眼里带着对孩子浓浓的担忧。

  宋乔叫住她。

  笑问:“四婶,你给的我那一包豆豉,你知道有多少斤吗?”

  刘四婶没称,当时觉得跟刘老四的日子没法过下去了,可她又没有钱,也没有本事赚钱。

  她还有个闺女,日子过不下去也得过啊!

  看见宋乔,听钱大姐说她在收东西,便想着试试。

  听见宋乔问,她下意识地想摇头,又怕宋乔也没有称,到时候算少了。

  “有三斤二两。”宋乔道。

  刘四婶点点头,估摸着也差不多是这样。

  宋乔继续说:“豆子的价格是1.7毛一斤,市面上豆豉的价格大概是在2.5-3毛一斤,我给你算4毛一斤,以后每周我都在你这里收5斤,也是按照4毛一斤来算,你看如何?”

  宋乔卖给国营饭店是5毛一斤,收她4毛一斤,真的就是在帮忙了,而且这东西压秤,带着既占地方又沉。

  刘四婶心里也在盘算,每周收5斤,也就是有2块钱的收入,一个月加起来得有8块呢!

  8块钱,她一个村妇上哪里挣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年代文